网暴初体验
林怡,一位自媒体创作者,某次打开社交媒体,猛然发现自己被网暴。一条条恶意的评论如狂风般袭来,这是她首次直面如此强烈的网络恶意。虽然她有过与网暴“交手”的经历,可每一次的冲击仍让她心有余悸。这种未知来源的恶意攻击,像巨石般砸向个人的心理防线。
在现实生活中,林怡努力创作精彩内容,但网络上一些人却无端谩骂。她虽能主动调适心态,可每到夜深人静,那些刺耳的话语还是会在她脑海中盘旋,让她反思自己是不是做得不够好。
网暴频发成常态
林怡跟记者说,作为自媒体博主,网暴不是偶然发生,而是多次“光顾”。在这个偌大的网络世界里,她并非个例。打开社交媒体检索“网暴”,众多网友纷纷诉说自己的亲身经历,有人在网上分享日常却惨遭辱骂,有人发表观点就被恶意攻击。
网络的开放性让每个人都能轻易表达观点,一些人将现实中的不满和怨忿发泄到虚拟空间。而网络的匿名机制更让他们肆无忌惮,不管事实如何,恶意言论像病毒一样疯狂传播。
平台推波助澜
平台的商业属性以及推荐机制,有时会为网络暴力“添柴加薪”。那些带有强烈情绪和争议的内容,往往更容易获取流量和关注,进而被平台推荐给更多用户。这就导致网络暴力呈指数级放大,本来只是小小的矛盾,经过平台的传播,可能演变成一场大规模的攻击。
比如某些热点事件下,一些恶意评论被大量推送,吸引更多人参与到攻击中来。这种情况下,受害者就像置身于风暴中心,承受着来自四面八方的压力,防不胜防。
平台探索治理
子豪作为抖音“反网暴项目组”的一员,和同事们已经为解决网暴问题探索了三年。他们深知网暴的危害,致力于将其扼杀在萌芽状态。建立健全事前预警机制,就是他们找到的办法之一。
子豪的日常工作之一,就是对系统筛选出的信息进行人工判断。他要考量诸多因素,如评论数的量级、谩骂言论是否指向个人、言论过激程度、受害者是否举报以及用户是否属于特殊群体等,以此评估内容是否有发展成网暴的风险。
精准干预难题
伴随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新型网暴手段层出不穷。精准识别并有效干预网络暴力行为,成了一道难题。尽管结合大数据分析与人工审核已成为平台抵制网暴的“标配”,但仍面临诸多挑战。
例如一些隐晦的攻击语言,计算机难以准确识别其恶意。而且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海量数据让人工审核的工作量巨大,很难做到及时全面的筛查。即使采取了如微博降低内容曝光率等弱处置手段,也只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难以根治网暴问题。
多举措防网暴
多个平台已上线“防网暴专区”。像抖音,如果有用户遭遇严重网暴,项目组会电话外呼用户。有的用户需要协助开启“一键防网暴”等功能减少伤害,有的则只是想找人倾诉。曾有老人遭遇网暴,子豪在电话里手把手教她设置一系列防网暴功能。
平台的用户教育也很关键。抖音邀请用户加入反网暴倡议,上线全国首个反网暴微短剧《回旋镖》,倡导公众在网络社区理性发声。可这些举措能否从根本上终结网暴,仍有待观察。
你认为平台现有的防网暴措施能否有效保护用户?不妨在评论区发表你的看法,记得点赞和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