抖音风口的迷失
去年,很多人包括我,都在抖音风口中迷失了方向。觉得抖音只有专业人士才能玩转,于是一股脑花了大几十万,到处听课程,找专业传媒人才。我本就精通传媒知识,对拍摄、后期软件都很了解,满心以为能大赚一笔,现实却给了沉重一击。
原本信心满满的投资,最后落得个亏得稀里哗啦的下场。这让我明白,抖音的运营远没想象中那么简单,不是有专业知识就能做好的。
专业与现实的落差
在抖音这个平台,专业的人往往没饭吃。就像自媒体文章一样,在快餐式的量产时代,我们所谓的梦想和情怀都变得一文不值。敬汉卿团队收入不过每月10万上下,即便有版权风波热度加持,变现能力依旧有限。
很多专业的创作者精心策划内容,却敌不过一些靠吸引眼球的简单视频。这残酷地说明,在抖音上,专业与成功并不能划等号。
抖音的商业与流量本质
多数人做抖音是为了卖货,利用抖音做生意,他们唯一的目标就是流量。冲热门就行,节操、内容质量都不那么重要了。短视频若不是直播,很难推给粉丝,要推就只能烧钱刷Dou+,这也是抖音的生财之道。
现在大家都围绕流量团团转,真正用心做内容的反而被忽视。流量仿佛成了抖音的唯一标准,商家和创作者都在这个漩涡中挣扎。
泛流量时代的迷茫
抖音进入泛流量时代,用户超3亿,每天有3亿人拍抖音。很可能一个美女拍个日常的视频,流量都远超精心策划的作品。可还是有人纠结视频质量与内容,这种做法显得很可笑。
在这个时代,大家都在追求流量,作品的质量却被放在了次要位置。创作者们不知道该何去何从,陷入了迷茫之中。
抖音原创的残酷现实
抖音的原创机制大部分靠机器识别,机器把视频转化成数字来判断是否原创。别觉得自己辛苦拍一年就能有好成果,可能还不如别人网上抄来剪辑一星期的效果好。
这对于真正用心创作的人来说很不公平,但也是抖音的现实。不少创作者的热情都被这样的原创机制消磨掉了。
抖音课程的鸡肋本质
玩得好的抖音用户大多是95后、00后,他们热衷学课程,不甘落后,但对“细分领域”等理论一知半解。很多理论性强的课程都是自没站在学习者角度,最后学习大多半途而废。
这些课程看似有用,实则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很多人花了钱、花了时间,却没有得到想要的收获。
大家觉得在抖音这种流量至上的环境下,还能用心做出有价值的内容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