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流量造假渊源
流量造假并非新鲜事。早期“协议刷”是常用手段,依靠“代理IP + 用户登录态”模拟协议刷量。这种方式简单直接,技术门槛低,在过去被广泛用于制造虚假流量,给众多网络平台的数据真实性带来严重挑战,扰乱正常运营秩序。
这种造假手段因为成本低、操作便捷,受到部分追求虚假繁荣数据者的青睐。各类网站、社交媒体账号等大量使用此方法刷取点击量、粉丝数等,在当时形成了一股不良风气。
“协议刷”的兴衰
“协议刷”凭借低成本和易操作的优势,横行网络。许多不良从业者借此谋取利益,让网络数据充斥大量虚假成分。平台的数据不能反映真实情况,影响了商家决策和用户体验。
但随着网络平台防御策略不断提升,“协议刷”逐渐失效。平台通过技术升级,能有效识别这种简单的刷量方式,使得造假者难以得逞,“协议刷”也逐渐被网络黑灰产从业者抛弃。
挂机模式登场
在“协议刷”没落之时,挂机模式应运而生。以挂机网站为“大中台”的产业链逐渐形成。上游是被平台“圈养”的挂机用户,他们为平台提供大量真实有效的账号。这些用户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轻松赚取报酬。
下游则是刷量平台,对接自媒体、广告公司等需求方,能批量完成点赞、投票、增粉等多种任务,让虚假流量的制造更具规模性和针对性。
宝信的业务链条
宝信挂机平台利用“网赚”“躺赚”噱头吸引网民托管微信账号。通过多种渠道宣传,实现对十万、百万级网民账号的托管和控制,并利用这些账号进行批量刷量。该平台可同时托管多个微信账号,促使很多用户注册更多小号谋取更大收益。
与之配合的宝信刷票平台面向刷量加粉需求者。需求者输入“投票链接、投票目标、任务票数”等信息即可开始刷票或刷量操作,其管理系统类似商场,官方投票、刷阅读量、公众号加粉等都能完成。
虚假流量危害
在社交和资讯类产品中,部分运营者为追逐流量背后的利益,杜撰大量谣言并通过刷量炒热,引发更多关注。这不仅误导公众,也破坏了网络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让用户难以获取有价值的信息。
在电商平台上,虚假流量破坏商业诚信体系。商家通过刷量营造虚假销售火爆景象,欺骗消费者,可能导致互联网信用体系崩溃,影响消费者购物信心和平台健康发展。
打击与反思
刷量黑灰产制造流量获利,需求方借此吸引资本或舆论关注,形成恶性循环。法院判决对打击数据造假乱象有积极作用,但仅靠判决还不够,需要平台各方参与者共同维护平台数据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互联网平台经济时代,构建公平、有序竞争环境至关重要,各方应共同努力,杜绝流量造假行为,才能让网络环境更加健康、可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