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咨询账号遍地开花
如今,在各网络平台搜索“情感咨询”,能看到不少百万粉丝以上的账号。这些账号打着各种旗号,提供前任挽回、情感修复、第三者干预等全套服务。它们看似专业,能为人们解决情感难题,吸引了众多渴望解决情感问题的人的关注,在网络上格外显眼。
这些情感咨询账号的内容五花八门,涵盖了人们在情感方面的各种困扰。它们以夸张的标题和诱人的宣传,让人们觉得只要购买其服务,就能解决自己的情感困境,大量受众在这种氛围下被吸引到这些账号前。
冲动消费背后的陷阱
在这些情感咨询账号评论区,常能看到“经过老师的辅导,我的感情现在很顺”“我的一对一咨询师太厉害了”等好评。在这样的评论烘托下,不少消费者冲动下单,购买链接里的情感咨询服务。他们急切地希望能解决自己的情感问题,没来得及仔细思考就进入了陷阱。
然而,冲动消费后,消费者才发现问题重重。高昂的费用换来的服务往往与承诺不符,他们支付巨额费用后,得到的可能只是简单的在线聊天,根本不是专业的心理咨询或情感指导,这让消费者们懊悔不已。
博主资质成谜
尽管这些情感博主打着“专业情感咨询”的幌子,但实际上他们很多都不具备心理学专业资质。他们用各种身份包装自己,如“心理学专业大学生”“心理咨询师”“宝妈”“大学生军师”,这些身份能让他们更容易获取消费者的信任。
北青报记者以潜在客户身份询问他们的专业资质时,对方大多避而不谈。这说明他们本身底气不足,不敢面对资质问题,这种不透明的做法让消费者在接受服务时面临着极大的风险。
免费咨询背后的套路
一位消费者表示,看到免费咨询便与咨询师联系。对方却称免费只提供“情感修复规划”,给出的概念非常笼统,让人摸不着头脑。这明显是利用免费服务吸引消费者,然后通过模糊的概念引导他们进行后续消费。
同时,有些博主打着单月变现百万的旗号,宣称做情感主播成本极低,部分还透露如果想要直播卖课才需要心理咨询师相关的资质。这进一步暴露了他们以盈利为目的,而非真正帮助消费者解决情感问题的本质。
直播输出不良恋爱观
北青报记者观察多场情感咨询直播发现,一些主播以“心理咨询”或“情感咨询”的名义做起了情感生意。他们通过直播连麦、授课短视频等形式,输出不良恋爱观。这些观念可能误导观众,对他们的情感认知和生活产生负面影响。
在情感需求旺盛时,受众需要认同和共鸣,这些主播便趁机进行“情感操控”。他们利用受众的心理,让受众在情感上依赖他们,从而实现盈利,这种不道德的行为严重伤害了消费者。
警惕情感咨询诈骗
近年来,网络“情感咨询诈骗”案件屡见不鲜。一些公司通过网络推广,谎称有专业团队和业务能力能解决情感问题,将不具备相应专业知识与能力的员工包装成情感专家获取被害人信任。消费者们在支付费用后,往往得不到有效的服务,遭受经济和情感的双重损失。
资深心理学专家表示,在心理学专业里不存在“情感咨询”这个分类,打着这个旗号的几乎都是诈骗。普通人遇到情感问题,可以去所在街道、社区询问社会心理服务,也可以鉴别靠谱的心理咨询机构。你在面对网络情感咨询时,会如何辨别其真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