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信息快速传播的当下,搜索“情感咨询”,会跳出大量号称能提供全套情感服务的账号,可其中乱象重重,暗藏诸多问题。
百万账号大行其道
当下网络中,搜“情感咨询”,不少百万粉丝账号涌现。它们涵盖前任挽回、情感修复、第三者干预等全套服务。在网络信息轰炸下,这些账号凭借大量内容吸引眼球,让许多在情感里迷茫的人,以为找到了救星。这些账号营造出一种无所不能的氛围,可背后却藏着不少陷阱。
很多这类账号下,会有“经过老师的辅导,我的感情现在很顺”等评论。部分消费者在这样的氛围烘托下冲动下单。他们并未深入了解服务,就寄希望于这些情感咨询来挽救自己的感情,最后却可能面临失望。
博主资质迷雾重重
这些声称能解决情感问题的博主,实则大多不具备心理学专业资质。他们打着“专业情感咨询”的幌子,用各种身份包装自己。比如“心理学专业大学生”“心理咨询师”等。这些虚假的身份容易让消费者误以为他们专业可靠。
北青报记者以潜在客户身份询问博主专业资质时,对方大多避而不谈。这明显是心中有鬼,不敢将自己的真实情况告知消费者。没有专业资质,却做着专业的事,消费者的权益很难得到保障。
咨询收费模棱两可
北青报记者以咨询者身份询问情感博主收费标准与具体服务。不少情况都如一位消费者的遭遇,看到免费咨询就联系,结果对方表示免费只提供“情感修复规划”,概念模糊。消费者很难厘清自己究竟要为哪些服务付费。
在这样不透明的收费模式下,消费者可能稀里糊涂就花了大价钱。而且很多时候,收费没有一个合理的标准,完全是博主随意定价,让消费者苦不堪言。
直播输出不良观念
观察多场情感咨询直播会发现,一些主播以“心理咨询”或“情感咨询”名义做生意,还输出不良恋爱观。他们利用直播连麦、授课短视频等形式,潜移默化影响观众。比如一些错误的情感处理方式被宣扬,误导观众在现实中处理感情。
主播所谓的“建议”可能是为了迎合观众,根本不考虑科学性和合理性。这种不良观念的输出,对观众的情感认知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
情感操控借机敛财
当人们在情感有需求的时候,需要认同。这些所谓的“专家”就通过内容共鸣、共情等手段,最终达到“情感操控”。他们让消费者产生依赖,然后不断从消费者身上获取钱财。这种手段很隐蔽,消费者往往在不知不觉中就陷入了他们的圈套。
众多消费者交了高额费用后,得到的只是在线聊天,并非专业的心理咨询或情感指导。高昂的收费与实际服务严重不符,消费者却很难维权。
正规渠道才是正道
资深心理学专家指出,心理学专业里不存在“情感咨询”分类,打着此旗号的几乎都是诈骗。普通人遇到情感问题等心理学问题,有正规渠道可以选择。可以前往所在街道、社区询问工作人员是否有社会心理服务。也可以鉴别靠谱的心理咨询机构,机构有义务提供服务咨询师的个人介绍,要查看其培训背景。
大家应摒弃对网络情感咨询的盲目信任,追求专业、正规的帮助。毕竟,感情需要理性对待,不要被虚假的信息误导。
你在生活中遇到过网络情感咨询乱象吗?如果觉得这篇文章有用,欢迎点赞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