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商业世界中,乐视的兴衰如同烟花般绚烂又落寞,其中牵扯出的人物态度、商业模式以及背后反映出的商业生态等问题,都让人不禁深思。
基廷老师话语的启示
基廷老师所说的话点明了人要找到自己的路,在商业圈也是如此。就像乐视创始人贾跃亭当初坚持走自己构建乐视生态的道路。可这条道路是布满荆棘的。许多投资者最初也觉得自己找到了高回报的路,跟随乐视的步伐投资,然而事与愿违。在各个商业决策上,如果没有正确判断,就像乐视的过度扩张,那最终只能走向失败。在实际的商业活动中,许多创业公司因为盲目跟风,没有自己的方向,最终走向倒闭,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
从另一角度看,乐视事件也提醒人们,虽然要找到自己的路,但也不能脱离实际。例如,乐视在很多业务板块基础不牢固之时就快速扩张布局,这就如同没学会走路就想跑步一样不切实际。没有切实考量自身能力和市场环境,最终只能自食恶果。
乐视的商业模式弊端
乐视在财务方面存在严重问题。财技欠佳且财务失控,主业还不扎实的时候就开始生态扩张。像乐视超级汽车(非FF)业务存在巨额浪费现象,还有手机业务也出现巨额亏空。这不是单一业务的运营失误,而是整体商业模式的问题。在不同城市,可以看到乐视手机曾经风光一时的销售网点,后来纷纷关闭。
乐视这种扩张模式,涉及到大量资金投入,比如超级汽车项目的巨额投入,在没有稳定盈利模式的情况下,资金包袱越来越重。加之银行开始控制资金风险,对乐视进行像对万达那样的抽刀断水行为,乐视却未能及时调整,这都是乐视商业模式失败的体现。
社会信任的透支
乐视在商业中的表现出现信誉危机。在当今社会信任很容易被透支,乐视就是一个典型例子。企业本该实事求是展现自己的财务状况、经营模式等信息。可是乐视却在人和事都失察的情况下继续运作,如对超级汽车和手机业务的决策失当,导致项目执行混乱。
这种透支信任的行为,让那些对乐视其他健康业务,如FF、智能电视、影业有支持意向的业者也不满。乐视的行为如同一直从信任账户中取款却从不存入,终有一天账户会为空。在企业声誉管理中,信誉一旦受损,要重新建立非常困难,乐视后来就是陷入这样一种困境。
孙宏斌的态度
孙宏斌在乐视陷入危机时,对贾跃亭的支持令人侧目。不到两小时针对自媒体爆出的消息发朋友圈表示支持。可能孙宏斌看到了乐视其他有价值的一面,也许他有着自己的商业考量。在企业投资中,不像局外人看到的那么简单。孙宏斌或许有着独特的眼光,能看到贾跃亭所创造的乐视生态的某些潜力,不想轻易放弃。
然而大众更多的是对乐视的负面评价,认为乐视存在庞氏骗局的嫌疑。可孙宏斌却并不以为然,他的决定也许基于他自己丰富的商业经验,以及对资产重新整合的期待,但这一行为在外界眼中显得有些冒险。
行业中的不同人物类型
在乐视事件中出现了多种类型的商业人物。有贾跃亭这样充满梦想和激情,但在商业操作上饱受争议的企业家。他对资本的运作和追求梦想的方式被一些人质疑。还有像马化腾这样被认为是成功的典型商业前行者,腾讯在互联网行业扎实发展,一步一个脚印地构建自己的商业帝国。
而与之形成对比的就是那些落井下石者,如同曾李青式的补刀客。当乐视出现危机时,这类人不是客观看待,而是急于批评指责。不同类型商业人物的表现反映出商业生态中复杂的人性和竞争关系。
关于行业的思考
从乐视的故事延伸到整个行业,中国企业的发展背景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有人说做大企业有各种复杂背景是灰色的。这表明企业发展不能只看表面,背后可能存在着多种看不见的力量在博弈。互联网行业中,目前阿里和腾讯两大巨头相爱相杀,但其他企业竞争更加残酷。
中国商业生态下的新兴领域发展,不能只靠炒作概念,就像乐视的生态化反概念在实际落地有诸多困难。在新兴领域发展中,更需要务实的态度,关注产品实际的盈利模式、市场需求等基本要素,不然就是空中楼阁。
你认为乐视事件给当今创业者最大的教训是什么?希望大家在评论区畅所欲言,也欢迎点赞和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