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链曝光
近期,《经济参考报》记者调查发现“粉丝买卖”已形成黑色产业链条,涵盖工具开发者、账号商人和代理商。只要在社交平台输入“买粉”等关键词,就能发现大量相关信息,如同揭开了一个网络灰色地带的盖子,让人震惊。
无论是明星、商家,还是企事业单位,有流量的地方就有“粉丝买卖”。从明星微博数据的虚涨,到商家为提升商业价值进行的操作,都充斥着这种不正当行为。
报价明细
记者添加代理商微信后,对方发来一份微博业务报价单。普通粉35元2000个,高级粉35元1000个,顶级粉80元1000个。价格差距体现出不同类型粉丝所谓的“质量”差异。
不止微博,各大自媒体平台都有相关业务,越新的平台粉丝价格越高,且价格高低与粉丝类型有关。不少代理商还宣称和社交平台内部有合作,保证买卖粉丝的质量,这实在是荒谬至极。
高级业务
除了直接“刷粉”,代理商还提供更高级业务。比如直接售卖“刷粉软件”,让使用者能自行操作增加粉丝数量,这无疑是加速了不良风气的蔓延。
他们还引流出售平台账号,甚至带徒教学如何买粉,将这种不正当的行为进行传播,使得“粉丝买卖”愈发猖獗。
产业链分工
“粉丝买卖”业务上游是工具开发者和账号商。这些人开发工具、注册账号,为产业链提供基础资源。他们就像产业链上的原材料供应商,源源不断地提供“产品”。
各级代理商则通过在网络张贴“小广告”的方式,吸引客户下单购买。他们在各大社交平台见缝插针,留下联系方式或下单网址,把“粉丝买卖”做成了公开生意。
市场渗透
购买粉丝已成为网络空间“公开的秘密”,渗透到各行各业。明星为了数据好看,商家为了提升商业价值认定,企事业单位为了评优投票,都参与到这场虚假繁荣中。
比如在新浪微博做美妆博主的桃桃透露,广告品牌方衡量博主商业价值首先参考粉丝量。但桃桃也认为,真正决定商业价值的是内容质量和“活粉”购买力。
行业乱象与困境
上海一家广告公司负责推广工作的乔伊,见证了网红粉丝量攀升与粉丝“贬值”。现在买粉丝成了业内心知肚明的操作,粉丝数量已不能完全证明网红影响力。
目前很多账号商先刷粉丝、点赞、评论壮大账号,再引流到微信等软件赚取引流费。各大微博服务网站运营商虽加大打击虚假粉丝力度,但只能删除“僵尸粉”,对“活粉”无可奈何。
大家身边还有哪些行业存在“粉丝买卖”的情况?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也请大家点赞和分享本文,一起关注网络流量的真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