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电商行业的发展如日中天,然而其中也隐藏着不少问题,像“无货源店铺”就成了备受争议的焦点。不少消费者在购物过程中发现自己遭遇了无货源店铺的坑,这一情况引起了广泛关注。
无货源店铺现象
无货源店铺似乎在电商生态里有了生长的温床。从许多消费者的反馈能看出这一现象的普遍性。例如之前提到的在京东下单,结果收到拼多多发货短信,且差价巨大。这种行为无疑扰乱了正常的商业秩序。很多消费者认为自己的权益受损,满怀信任地在一个平台购买商品,却被商家利用不同平台差价赚取不当得利。而且售后无法得到保障是客户面临的又一大问题。
一些无货源店铺的商家在没有获得货源方授权的情况下,随意搬运第三方平台信息。他们就像投机者,就是利用这种低成本的方式来获取利润,这显然是违背商业道德的。
消费者遭遇
消费者在无货源店铺购物时苦不堪言。像1月18日那位消费者,从京东自营购买东西,结果收到拼多多商家的货,想要退款还被拒绝。这是对消费者权益的侵害。消费者在心理上会产生极大的落差,花钱是为了购买正规商品和服务,但无货源店铺的行为让他们的预期落空。
在价格上也存在欺骗,如195元购买架子,结果发现拼多多同商品只要99元。而且部分无货源商家可能还存在擅自透露买家信息到其他平台的危险,这让消费者担忧自身安全。
创业洗脑争议
“无货源模式”被作为一种商业噱头用来给创业小白洗脑。一些电商平台主播号称做无货源电商多年并开很多家店,诱使大家购买课程一起创业。但是真正从创业角度看,这种模式并不靠谱。许多创业小白购买课程后,发现实际操作困难重重。
虽然卖家提供了教学视频,可是能不能有效果因人而异。创业是复杂的过程,无货源模式过于依赖平台差价和搬运信息,根基不稳定,这种以不确定性来吸引创业者的举动值得商榷。
平台治理举措
各大电商平台已经开始对无货源店铺进行治理。例如出现了无法上品、链接失效等情况。小红书也将通过多种途径来监测无货源经营。平台的这些举措是为了规范电商市场。平台进入门槛不高是无货源店铺滋生的一个原因,所以平台有责任进行改善。
平台作为企业,掌握着大量数据,包括商家的出货量、定价、货源渠道、客户投诉等。所以平台治理无货源店铺具备条件,企业需要承担起社会责任,让消费者有一个良好的购物环境。
平台与商家的责任
平台承担着把关交易规则、遴选商户等责任。商家进入平台,平台应对其进行审核。当商家出现无货源经营问题,平台也不能置身事外。而商家本身如果在明知无货源的情况下,还虚假宣传或搬运信息销售商品以赚取差价,这是商家的不诚信。
商家应该以合法合规的方式进行经营。如果选择走“无库存、有货源”模式,和源头厂家合作直接发货也是可行的,但这需要符合规则。
经营行为定性争议
整个无货源店铺的经营行为定性处于争议之中。到底什么样的无货源经营才是被允许的,什么样是要被打击的,并没有绝对清晰的界限。授课本身也存在争议,一些商家确实提供教学内容,但这种教学是否有价值无法确切判定。
虽然有些商家确实可能存在恶劣行为,但也有些可能在灰色地带摸索。所以在治理无货源店铺时,需要明确界定规则,给合法经营者空间,也打击不良分子。
你在电商平台购物时,有没有遇到过类似无货源店铺的遭遇?希望大家分享一下并参与讨论,同时如果觉得本文有用,请点赞和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