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医疗科普短视频领域,看似一片繁荣,但背后却隐藏着不少问题。创作者们最初的承诺与实际情况存在巨大差异,这背后牵出了多方的复杂关系和诸多无奈。
医生进场的初衷
许多医生看到了短视频风口,想借此宣传医疗知识。一方面,每天约2亿用户在抖音获取健康信息,这是个巨大的需求市场。例如钱炬,他所在的新成立肝病科室需要提升知名度,所以想通过网络来达成。另一方面,这也是医生实现自我价值、提升影响力的方式,像邹世恩一个月就收获几十万粉丝,还能获得资助。
然而,医生本职工作繁忙,本身精力有限。他们并没有太多时间去做视频内容的生产以及一些网络运营,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与他们想借助短视频做医疗科普的愿望形成了矛盾。
MCN公司的介入
MCN公司此时介入进来。像冯赛理所在的公司会为医生“量体裁衣”打造人设,如果要立专业人设,就只讲专业领域知识。但这里存在问题,冯赛理服务的医生有很强的个性,合作起来存在困难。
而且MCN公司与一些药厂和利益相关方也存在勾连。比如有的药厂不方便和医生直接建联,就通过给运营方制作经费,扶持医生账号做科普,这使医疗科普有了商业化的影子,违背了单纯科普的初衷。
资质与真实性被忽视
在海量的社交媒体信息瀑布流中,一般人很难关注到医疗科普者的资质和身份真实性。大多数用户只是浏览信息,不会深入探究背后的情况。这就导致许多怀有各种目的的账号鱼目混珠,而真正想做科普的医生却可能被边缘或误解。那些不具备资质或者目的不纯的账号可能会误导大众,尤其是那些对于医疗知识极度渴求的人群。
优质账号与退场者
像陶勇主任这种知名度高的医生,账号算是自然生长。但是那些不合规的账号在逐渐退出,这是好的趋势。而优质的医院和医生开始重视且进入这个赛道。比如一些医生为了绩效和晋升考虑而进入,他们在有了流量之后也发现能给病患带来更多积极的力量。
不过前期很多医生创作者默默离场也值得深思,他们在这个领域耕作多年却最终选择离开,或许是因为无法协调自己的理念和实际操作中的矛盾。
利益与初心的矛盾
很多医生和MCN公司合作时,最初承诺是医生有内容主动权且基于真实病例和医学知识创作。但实际上并不能做到。原本的初衷是传播正确的医疗知识,解决大众的医疗信息获取痛点。但当利益相关者介入后,情况就变得复杂,甚至出现一些医生在药品营销的利益链下游走的情况。
在现实操作中,真正想做纯粹科普的人员得不到有效的支持,而被一些商业化的操作牵制,失去了做这件事的本质意义。
科普的未来走向
这个赛道的未来走向要回归初心,要让大众能获取到准确、可靠的医疗健康知识。需要有一个良好的机制保证医生能够独立、客观地做科普,同时也要有合适的部门监管MCN公司,防止出现过度商业化和误导消费者的行为。对于医生来说,也要学会平衡本职工作和科普工作的时间精力分配。
那么你觉得该如何更有效地监管医疗科普短视频?欢迎评论点赞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