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如今的互联网世界里,宿华的创业故事以及快手的发展充满了诸多值得探究的地方。从美国归来就投身创业浪潮,即便面临金融危机也不曾退缩,宿华的经历本身就很吸引眼球。
宿华早期创业历程的坎坷
宿华2008年开启创业第一站,正值金融危机,他选择做“视频的广告网络”。这个时候敢于创业是需要极大勇气的。地点就在国内,他带着自己的创业梦想开始拼搏。然而仅仅一年项目就失败了,就是因为融不到钱。在当时整体创业环境艰难的情况下,资金往往是项目持续下去的关键。后来他又进行了2B创业,但都失败了。这几次的失败对宿华而言是沉重的打击,毕竟付出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是什么支撑他在屡次失败后还继续创业,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创业本来就不是一帆风顺的事情,宿华的经历体现出在不利的经济环境以及激烈的竞争下,创业者面临的巨大挑战。
从2B到2C的转变
两次失败的2B创业后宿华转向2C产品。他带领7人团队做社交软件。他虽然看起来是个宅男,却做起了社交软件。而另一边程一笑的4人团队做的Gif快手也在向社交转型。当时的市场环境没有给快手太多选择,宿华看到短视频在社交媒体定位普通人这一空白。这里体现了创业者不断探索方向的努力。
市场的需求往往是创业方向的指南针。宿华看到了这个市场漏洞,不拘泥于自身形象,努力去开辟新的市场方向,为后来快手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快手的独特定位
快手的定位是宿华根据自身对市场的判断。宿华认为做明星不是快手长项,要绕开微博擅长的明星粉丝互动模式。他明白,每个产品都要有自己的定位。快手定位中的普通人概念很关键。在中国人口结构复杂的情况下,快手投射出真实社会行为,农村用户在其他主流社交媒体找不到认同感,快手让这个群体有了容身之所。
这种定位体现出宿华对于社会真实需求的洞察。在众多社交媒体竞争的大环境中,找准定位是很难的,宿华却看到了这个被忽视的群体需求并且牢牢抓住。
快手的算法体系
宿华的机器学习老本行在快手发挥了重要作用。从加入快手开始就搭建数据与人工智能团队,这个团队现在有100多人。这一团队为快手的算法奠定基础。算法在快手中实现平等,从普通人中推荐视频,与一些靠明星和运营来维持流量的社交软件有本质区别。
利用算法实现用户平等的推荐机制,是快手发展过程中的一大亮点。它可以让更多普通的视频制作者被看到,这也体现了宿华对自己定位普通人概念的切实执行。
快手与其他产品的比较
在短视频社交领域,快手常与秒拍比较。宿华知道,秒拍有微博基因,延续运营明星网红的理念,与快手不是直接竞争者。而他认为变革中的Instagram更像快手的对标对象。他认为直播不是快手的核心定位。不同的产品在各自的定位下有着不同的发展路径。
理解产品之间的异同,才能够在竞争中找到自己的优势。宿华对快手定位明确,清楚知道与其他产品的关系,所以对公司发展有自己的筹划。
宿华对快手的态度
宿华在推广上很坦然,他都不曾向亲朋好友推荐快手,认为这是对其自然生长的干扰。他认为快手只是记录工具,平台红人的发展是他们自己的事情。这种态度体现出他对产品自然发展的尊重。
宿华的这种态度在如今以推广营销为主流的互联网界是很独特的,他相信产品的自然成长,也表现出他对自身产品的自信。
你认为宿华这种对待创业和产品发展的态度对其他创业者有借鉴意义吗?快来评论点赞分享你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