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如今的电商领域,“低价”成为各大平台的竞争焦点。大家都在宣传低价,可谁才是真正的低价王者?消费者都在翘首以盼。
电商平台的低价策略初现
说到低价,各电商平台可没少出招。你看,百亿补贴是当下几个大平台都在玩的。新闻报道就指出在iPhone15的百亿补贴上,淘宝的低价率相对更高。而在日常消费者购买的商品里,比如iPhone 15系列,天猫、京东、拼多多与苹果官网比起来都便宜了千元左右。就说今年双11,消费者明显感觉东西更实惠了。像在某些社交平台上,好多消费者都分享自己买到了超低价的东西。
这些平台在低价策略上也一直在调整。就拿淘宝来说,2023年它把价格力当作重点战役。而且还重新定义了价格力,不是单纯的低价,是高品质下的性价比高。在双11发布会上,其高层也强调了这点。他们不是把低价但质量不好的东西卖给消费者,而是要让高品质的东西有更合适的价格。
补贴背后的意图
补贴是看得见的手段。淘宝、京东等平台在2023年加大了百亿补贴力度。直接用补贴让价格降下来。像今年双11,淘宝天猫弄出很多新的降价方式。比如说单品价格直降15%以上的“官方立减”和“天天低价”,淘宝直播也来个“闪降”,不用凑单就能打折。这背后的目的?平台希望吸引消费者,以价格来获取更多的市场份额。
不过补贴只是开始。电商平台可不是只想搞一时的低价策略。如果只是补贴,可能很快就撑不住了。平台要长期给消费者带来低价又好的商品才是关键。这可不简单,涉及到太多方面的考量了。
价格力背后的系统与生态考验
提到价格力,对于电商平台来说是个复杂的要求。淘天集团的人认为价格力不是简单的低价。实现好货好价,还有“全年最低价”这种目标,这背后考验的是电商平台的系统能力和生态能力。从淘宝的情况看,它把价格力的实现归结为供给、流量、机制、生态这四个主要因素。这些因素互相配合,牵一发而动全身。
比如说在供给方面,平台要确保有足够的好商品。要是商品都不好,那价格再低也吸引不了消费者长久购买。流量方面呢也要适当,没有流量商家不愿意来平台,可流量太偏也不行。就拿一些小众商品来说,如果没有流量导入,很可能被淹没。机制要公平合理,才能让真正有价格力的商品冒头。生态方面得让商家和消费者都在平台上感觉舒适。在2023年淘宝的这些尝试下,今年天猫双11新品牌、新商家和中小商家参与度大幅提高。
商家运营策略的转变
淘宝在2023年对商家运营的策略变了不少。淘宝试图去中心化,让商家能掌握更多主动权。以往平台控制很多运营环节,现在商家自主权扩大了。比如说商家可以更多地公私域结合操作。这对商家很有吸引力,商家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来运营店铺的流量。
平台在机制方面也要调整。就说2023年2月开始的价格力策略,有五星价格力体系、“以价换量”的流量机制和配套的工具体系。这是要改变以前的运营模式。我们看到淘宝给商品打上各种标签,像“全网低价”“同款低价”等。这大大方便了消费者,一眼就能看到商品优惠程度。对商家来说,要适应这些变化,按照规则来调整自己的产品价格策略。比如有些商家会根据商品的标签来规划进货量等。
消费者的受益与选择的变化
这些电商平台在价格上的动作,对消费者的影响很大。消费者可以买到更便宜的商品。拿一些普通家庭购买的生活用品来说,因为平台的补贴和价格策略调整,可能原来花100元的现在只要80元。原本一些比较贵舍不得买的商品,在低价策略下也进入了家庭的购物清单。
消费者的选择也变得更多样。在选择电商平台的时候,不再只是看一个方面,会综合对比价格、品质、售后等因素。以前可能因为某平台价格低就去买,现在有了价格力的概念,会去选择性价比最高的平台和商品。例如购买一些电子产品,消费者会在不同平台比较补贴后的价格,还会看这个平台以后是不是能持续提供低价的同一类品牌产品。
低价后的长期发展思考
电商平台在价格上的竞争是长期的。以目前的低价策略来看,在未来要持续进行需要做的还很多。首先是要持续优化供应端。只有供应稳定且优质,才能保证低价策略不垮掉。再就是要在技术上革新,更快更准地给消费者推荐低价又优质的商品。
对于电商平台,目前的低价竞争,到底仅仅是短期的市场抢夺,还是会对整个行业产生巨大的长远变革?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讨论,也请点赞和分享这篇文章,让更多人看到电商平台的低价竞争背后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