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行业如今蓬勃发展,但其中却存在着一些乱象。以直播人气为例,当在QQ检索“直播人气”时,出现多个为淘宝、抖音、快手直播间增加人气相关的群,这难道不令人震惊吗?这背后隐藏着一条灰色产业链。
直播平台的虚假人气现象
在各个平台都存在这种情况。如淘宝直播间,澎湃新闻记者实测只需花费16元就能增加1万观看人数。这可不是个小数字,在11月3日11时13分的测试中,一家原本60人的店铺在支付费用后瞬间人数暴增。抖音也不例外,百元便能增加1000名观众,还能制造出各种假象。这些现状让真正用心做直播内容的人处于不公平的竞争环境。这是对广大消费者的欺骗,也是对那些诚信主播的冲击。
业务的多样性与报价差异
不同平台上业务种类繁多,报价也各有不同。比如抖音直播,“上榜”100人35元、“小黄车”显示3小时30元等各种服务明码标价。淘宝直播服务商家“小一”处,不仅有普通观看人数增加的服务,还有高级观看服务,每增加1千人14元,还有额外服务。这表明背后的产业链已经发展出了一套完整的体系,商家能针对不同需求给出不同报价,企图从各个角度满足直播者对人气的需求。
操作方式与风险提示
商家有各种操作手段达到增加人气的效果。像提供淘宝直播增加人气服务的“淘助力”软件,但一个月450元的使用费用只能绑定一家店铺。商家虽然会做一些风险提示,像“小一”称虚增的观众可保留到主播下播,但不建议“秒增”观看人数和点赞量,不然容易被平台监控到。即便有这样的风险提示,可商家还是在明目张胆地进行这种不正当的业务操作。
快手直播间的状况
在快手的直播间同样存在这种虚假增加人气的情况。当记者支付20元后,11月6日11时10分,一家正在直播的店铺观众在2分钟内从50人增至140余人,下方还不断有进入直播间的提示。类似这样的操作,在快手也是见怪不怪了。这不禁让人思考,快手平台对此类现象是否有足够的监管。
同行看法与替代方案
对于这种增加人气的服务,也有同行的“科技公司”提出不同看法。他们认为这些增加的人气都是“机器粉”,只是表面数据好看,对直播推荐没有实质帮助。他们建议先用“群控”系统“养号”,然后用“养肥”的号去直播间批量互动增加人气。这说明在直播行业内部,也有人看到这种增加人气手段的弊端和无效性。
直播带货销量也可造假
除了人气注水,在直播带货销量也能修改。这意味着整个直播的观看量、互动量,甚至是最为关键的交易量都可能存在造假情况。消费者看到的可能是虚假繁荣,这样最终只会损害消费者的权益,破坏整个直播行业的生态。
那你在观看直播的时候,有想过屏幕背后的这些操作吗?觉得这样的现象应该由谁来监管?希望大家看完文章后能评论互动,也记得点赞和分享让更多人看到这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