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陈开鞋厂15年,遇到最火爆单品勃肯鞋后果断转型,这一转型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成功。像这样从传统制鞋到专注爆款勃肯鞋的转型背后,是敏锐的市场洞察力,是对新机遇的果敢把握。这不仅是老陈个人事业的再爆发,也是惠东制鞋产业的新机遇,这当中的故事值得深入探究。
老陈的转型之路
老陈在制鞋领域摸爬滚打15年,2022年下半年来自广州电商客户的勃肯鞋订单改变了他的发展轨迹。接单一个月后就决定全部转做勃肯鞋,这种决心和速度令人惊叹。原来的老陈甚至因为疫情想放弃工厂。在勃肯鞋爆火之前,他看到了其中潜力,毅然转型。他的转型不仅仅为自己的工厂带来新的生机,更是带动了整个惠东制鞋产业与勃肯鞋相关产业的联动发展。如果老陈没有果断决策,可能如今还是在传统的鞋子生产中挣扎,正是他的大胆变革,引发了后续一系列与勃肯鞋相关的成功故事。
老陈在去年新开了一家工厂专门生产勃肯鞋,并且包揽不少电商平台头部商家的订单,这证明他的转型之举非常正确。很多时候,企业想要突破发展瓶颈,都需要像老陈这样敢于做出巨大改变,及时跟上流行趋势,才能打开新局面。
傅秋的“质价比”策略
傅秋是拼多多鞋服头部商家,也是老陈的主力客户。2022年秋冬季,傅秋开发加绒勃肯鞋,初次上架销售情况不佳。他深知白牌商家在线上竞争的要点是“质价比”。经测算,一双鞋线上营销成本约30元。他想要找到一个能节省这笔费用,回馈消费者,增加竞争力的平台。
傅秋发现了拼多多,借助拼多多今年9月开始的“新质供给”扶持政策,将营销成本节省下来后降低价格杀入市场。如每双150多元的鞋子在拼多多只需90多元,入驻两个月单日销量便过千。他的“质价比”策略,在拼多多这个平台得到了巨大的回报,不仅对自家销售有利,也促进了“惠东勃肯”品牌的发展。
在其他平台可能要花费更多营销费用,而拼多多能通过政策补贴让他专注于产品本身,提高竞争力。他的成功表明,商家在紧跟潮流制作产品的同时,选择合适的销售平台,重视“质价比”十分关键。
勃肯鞋的火爆
在惠东,无论是真皮行还是制鞋厂,商家们都认同勃肯鞋是最火单品。老陈15年未遇如此火爆单品,而傅秋通过其测出了“质价比”和销售策略。这种火爆不仅仅体现在老陈这种传统鞋厂的转型,傅秋这种商家的销售量剧增上。比如老陈的两家不足百人的鞋厂,一年能生产约140万双勃肯鞋。
它在市场的热度催生了更多围绕勃肯鞋的商业操作,从生产制作,到平台销售,整个产业链都被带动起来。而且随着拼多多的扶持和商家们的推动,勃肯鞋的知名度不断提高,逐渐走向全国市场,将“惠东勃肯”这个品牌打了出去,成为惠东制鞋产业的代表产品之一。
拼多多的助力
拼多多在9月开始的“新质供给”扶持新质商家对“惠东勃肯”产业带发展意义重大。傅秋在拼多多就可以每双鞋节省30多元营销成本,这直接提升了“质价比”,让产品更有竞争力。拼多多对新质商家政策是流量、减免等多方面的,让商家有更多精力去优化产品与服务。
在拼多多扶持下,勃肯鞋等“高质价比”单品迅速成为爆款并且订单量不断提升。像傅秋入驻拼多多不久就能冲入鞋服品类销售榜,公司整体订单和工人们收入都不断提高。拼多多这一平台的助力将惠东勃肯鞋的潜力挖掘出来,也为其他产业带的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模式。
工人收入的增长
傅秋工厂工人每日订单量有1700单,工人月薪从8000元提升到过万这个变化非常显著。老陈那边两家工厂近百名工人,每月生产超过10万双勃肯鞋,自家工人和带动的真皮行工人也实现月薪过万。这些工人的收入增长来源于勃肯鞋的热销。
工人的收入提高,反映出勃肯鞋产业的蓬勃发展,如果产品销量上不去,工厂效益差,工人工资也不会增长。这也表明整个勃肯鞋产业的健康性,在保证商家利润、产品质量、平台发展的同时,也让最基层的工人获得了收益,实现了多方共赢的局面。
惠东制鞋的展望
勃肯鞋已经在惠东成为制鞋产业的传奇,老陈、傅秋等人的故事只是惠东制鞋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之后惠东制鞋产业应该积极拥抱更多的新机会。在拼多多等电商平台不断发展的情况下,惠东制鞋产业可以继续坚持“质价比”策略,持续创新产品。也可以利用电商平台的流量,挖掘更多像勃肯鞋这样的爆款单品,将惠东制鞋产业进一步推向全国甚至全球市场,那么惠东的制鞋产业会走向怎样的辉煌?你有什么特别的想法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