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短视频平台上,总有些人试图通过不正当手段博眼球换流量。就像魏某某编造河南某地的虚假信息,仅几十秒视频配上假剧情,轻易误导大众,这其中问题多多,值得我们深思。
虚假信息引发混乱
互联网信息传播速度极快。魏某某发布河南某地虚假信息,当地群众很快就被引起关注,不良影响也随之扩散。这些虚假的短视频出现,是因为做这类视频成本低,容易引起大众情绪。那些造假者深知网民易被带动情绪,所以才如此大胆行事。他们不管社会公序良俗,只为自己的目的。在某个小县城,就有这种情况。一个小网红编造学校欺凌事件,差点造成学校声誉受损。
这样的编造行为让真正有困难的人难以得到关注。像某地发生自然灾害,因为之前有人编造虚假的受灾视频博眼球,当灾害真正发生时,大众甚至出现信任危机。
流量利益的诱惑
部分自媒体为了利益把炒短视频当成流量密码。他们利用大众猎奇心理,采用摆拍、虚假人设等手段来圈粉涨粉。在网络上,有些团队专门策划虚假内容。例如一个博主,假装是高学历创业者,讲述成功的假故事,吸引大量粉丝,背后目的就是接单盈利。
不少人觉得只要能吸粉,捏造事实、愚弄公众都可以,甚至不在乎触犯法律红线。从一些数据来看,那些热门造假视频的播放量往往是一些正常但优质视频的数倍,这就导致更多人想走捷径。在大城市的一些写字楼里,有不少这样的自媒体工作室想靠造假博流量。
网信部门的行动
河南网信部门在净化网络环境方面很积极。在清朗系列专项行动中,全面覆盖重点环节。针对自媒体的无底线博流量行为,开展整治行动,聚焦突出问题。比如信息陷阱等行为都在打击范围内。
网信部门的工作人员需要检查大量数据。以一个地级市为例,他们每天要检查数百个短视频内容。他们投入很多精力鉴别真伪,通过技术手段和人工审核相结合的方式。区域中的地方网络监管部门也积极配合,有专门的团队应对本地的网络问题。
打击网络水军案例
梁某有偿提供虚假人气增长等服务这件事就是典型例子。2022年开始,梁某和虞某等人的操作,破坏网络生态。公安机关行动迅速,查获梁某作案的电脑手机。13人被依法采取刑事强制措施,这样的处理是对其他想靠不法手段博流量者的警示。
民众对于网络水军服务其实也有感知。一些粉丝突然大量增加但互动很少的账号,就可能是使用了这种违法服务的账号。在某些社区,网民会发现有些视频突然大量点赞,但评论都是很平凡的话,这往往也可能是水军的操作结果。
网红大V的红线
网红和大V为了流量变现做出违法行为时有发生。这背后是利益驱使,他们能因此吸粉获得巨额收益。比如有的大V推广一些虚假的养生产品,自己编造疗效故事。他们本身有很大的影响力,如果不加以约束,社会危害极大。
他们不应该漠视公共利益。在大城市,那些知名的网红,更应该以身作则。他们的粉丝众多,一个违规行为可能带动大量粉丝效仿,所以必须受道德与法律的约束。
共同维护网络生态
公安部和检察院等都在行动。公安部的百日网络谣言打击专项行动,检察院关于加强网络法治工作的意见,都是为了营造清朗网络空间。自媒体靠高质量内容获取流量才是正道。
大家都应该知道网络不是法外之地。无论是普通网民还是网红大V,不要去做违法失德的事。现在我们面临的网络环境是大家共同的家园,只有一起努力维护,才能让网络成为我们获取有益信息的良好平台。大家觉得自己能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辨别虚假的短视频内容?希望大家评论互动、点赞和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