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语>虚拟运营商曾经被视为通信市场的新势力,但如今通讯专家却预测大部分会关停,这背后到底隐藏着怎样的问题和现实困境?让我们一探究竟。
虚拟运营商定义
虚拟运营商,是购买三大基础运营商移动通信服务,重新包装后卖给用户的企业。它们不拥有网络基础设施,而是借助基础运营商的网络来提供通信服务。这类企业早期凭借独特的运营策略吸引了不少用户关注。
亚飞讯等公司就是其中的代表。这些虚拟运营商在市场上试图开拓出一片自己的天地,不过随着市场的变化,它们面临的挑战也日益凸显。
业务转售情况
不少虚拟运营商已经将C端号码交易业务转售给第三方,像亚飞讯便是如此。原本在市场上运营C端号码业务,如今却转手给他人,这显示出它们运营策略的转变。
代理商还“建议”用户,非特殊要求,还是买基础运营商号码。因为虚拟运营商号码太新,很多App后台识别不了,无法注册使用。这严重影响了用户对虚拟运营商号码的使用体验。
部分公司拒绝服务
部分公司拒绝为虚拟运营商用户提供服务,这让使用虚拟运营商电话号码的人面临诸多不便。如果不制止这种情况,这些用户未来可能处处受限。
这一现象的背后是虚拟运营商在市场认可度方面的缺失。企业往往更倾向于和知名度高、信用好的基础运营商合作,虚拟运营商的发展因此受到很大阻碍。
骚扰电话垃圾信息问题
虚拟运营商的骚扰电话、垃圾信息问题愈演愈烈。尽管工信部早在2017年5月成立码号服务推进组,但推进工作依旧没有达到理想效果。
2019年,工信部两次针对部分移动转售企业垃圾信息严重扰民问题,集体约谈了小米科技、迪信通等18家公司。然而,问题仍然存在,严重影响了虚拟运营商的形象。
携号转网受限
南都记者在工信部官网部长信箱看到,不少虚拟运营商号段用户呼吁加入携号转网。但是截至2020年7月,工信部回复移动转售用户暂不能办理。
不能携号转网限制了用户的自由选择,也使得虚拟运营商难以通过竞争来提升自身服务质量和竞争力,在市场的生存变得更加艰难。
合作模式与竞争困境
目前,虚拟运营商与基础运营商主要有中国电信的“套餐转售模式”、中国联通的“资源池模式”和中国移动的“互补性模式”三种合作模式。
虚拟运营商曾推动了流量不清零、无国内漫游费等便民服务。然而,如今三大运营商推出低价套餐,且据报告显示,三大运营商每GB流量费大幅降低。传统运营商和虚拟运营商流量费站在了同一起跑线,虚拟运营商对市场的冲击力和价值越来越小。同时,向企业客户提供物联网、RCS等方案成为新方向,但前路也充满不确定性。
大家觉得虚拟运营商还有可能摆脱如今的困境,重新焕发生机吗?希望大家点赞、分享本文,并在评论区留下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