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量产品曝光
记者淘宝搜索“直播观看”,发现众多1 - 10元的刷数据产品。有销量高的店铺,半月成交935单,客服还表示量大可通过支付宝、微信转账交易。如今“直播刷量”等关键词搜不到信息,商家行事愈发谨慎,刷数据这一灰色产业藏于暗处。
这些刷量产品虽然以“直播服务”为幌子,但本质都是为了营造虚假的直播数据。商家如此明目张胆又转而谨慎的态度,凸显了该行业在监管与利益之间的复杂状况,也警示着直播行业背后数据造假的严重性。
多样刷量价格
加微信后发现刷量商家可提供多平台服务。一家称80元一万淘宝直播间观看量还送点赞,另一家价格更低,普通观看30元一万个,高级观看20元1000个。价格差异大,使得不同需求和预算的人都能找到“合适”的刷量套餐。
这种价格战反映出刷量市场的竞争激烈,但也暴露出市场乱象。低价吸引大量人参与刷量,让直播数据的真实性进一步堪忧,严重干扰了正常的直播生态,影响了真正有价值内容的展示和发展。
平台差异限制
有客服表示只能接淘宝直播、腾讯直播等平台单,抖音和快手因其严格的审核机制,刷量容易被发现而不承接。不同平台对刷量的打击力度不同,导致刷量行为在平台上分布不均。
这也说明各平台在维护平台数据真实性和良好生态上的努力差异巨大。但只要有平台存在漏洞,刷量现象就难以杜绝,整体直播行业的数据公信度仍会受到损害。
直播刷单痼疾
直播带货遇上电商刷单痼疾,大量水军进入直播间拍下商品,直播结束后退单退款,让品牌方吃哑巴亏。像某独角兽企业公益直播,交易额45万,真实仅10万,刷单占比78%。
刷单不仅损害品牌方利益,更欺骗消费者,让消费者难以分辨商品的真实价值和受欢迎程度,破坏了整个市场的信任体系,极大地影响了直播带货行业的健康发展。
MCN机构无奈
宁波一家MCN机构每月在流量推广花几百万,靠“DOU +”买流量让小主播交差。公司CEO称推广渠道多样,但小主播流量差,只能借助买流量。可单纯买量又面临直播间冷清问题。
MCN机构的无奈反映出行业的畸形状态。流量成为硬性指标,使得机构不得不采用不正当手段。然而这并不能从根本上提升主播和内容的质量,只是制造了一时的虚假繁荣,长期来看不利于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规范与监管
首部全国直播电商标准将出台,为“直播带货”立规矩。律师指出购买虚假流量属于虚假宣传。此前上海也审结过刷量造假的不正当竞争案。各平台一直在打击刷量行为,后续机制会更成熟。
规范和监管是直播带货行业走向正轨的必由之路。虽然目前行业乱象丛生,但随着标准的制定和监管的加强,不遵守规则的机构和主播将被淘汰,行业有望迎来健康、有序的发展。
你认为直播行业该如何从根本上杜绝刷量现象?希望大家评论互动,也欢迎点赞和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