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州警方给出的手机截图显示下单平台APP的刷单任务及价格,相关虚假信息竟能上热搜。花费760元的网络推手操作就能使其获巨大关注,这背后隐藏诸多问题。而广州市白云区法院的宣判,让刘某和网络推手受到惩处,更让灰黑产业链露出冰山一角。
网络虚假信息的炮制
网络推手刘某为了让微博有影响力,向马某支付760元。这在常人看来不多的钱,却能撬动网络流量。刘某具体给出100元买1万转发、160元买2万点赞、500元买10万粉丝这些价格。他们明显是蓄意制造虚假流量。马某接到任务就到平台上去操作,只花270元就完成任务。他们这种行为完全没有核实信息真实性,只是为了钱就进行操作。
此事件表明在网络上,虚假信息的炮制是多么容易。一些人就是如此逐利,不顾可能产生的严重后果,就轻易推动虚假内容的传播。
平台监管的缺失
平台经营者陈某表示一年要接几十万条订单根本看不过来,只抽查涉政、涉黄、涉暴的内容。这就意味着许多不实信息可以轻易通过平台发布。根本没有有效审核机制。在这样宽松的平台环境下,虚假信息自然泛滥。
平台对于流量的纵容也助长了这种风气。对于订单内容真实性缺乏审核,导致许多虚假好评、阅读量等出现。在百度上检索“点赞平台”就有2400万个链接,这也反映出平台监管在遏制虚假流量方面严重失职。
参与者的盲目性
马某没有审核过微博内容真实性,等意识到是虚假信息时,已经无法阻止传播。还有许多参与人员按照平台提供“剧本”套路写评论,根本不管内容是否真实。一些真实用户提供账号给刷单团伙用赚取费用,他们只看眼前利益。
这种盲目参与,不管背后危害的行为加剧了虚假流量的蔓延。他们可能觉得自己只是小角色,但众多小角色汇聚起来就成了灰黑产业链的一部分。
应对调查的规避手段
“某社区自助下单平台”弹出提示短视频要20分钟后再生成任务以规避监管。还有被告人研发“直播神器”虚增电商直播间流量。不法分子用境外云服务器或国外手机号,甚至雇佣境外人员。
这些手段让调查取证变得极为困难。他们利用各种手段隐藏踪迹,在网络监管的大网下玩着猫鼠游戏,试图逃避打击。
产业规模的庞大
看似简单的虚假流量生意已经形成千亿元规模的产业链。遍及各大互联网平台,不管是浏览量、点赞量还是交易量都能刷。这庞大的规模侵入到互联网的各个角落,破坏着生态。
这样巨大的规模反映出问题的严重性,它不是小打小闹,而是一种影响互联网和社会经济秩序的巨大毒瘤。
平台的打击困难
虽然互联网平台一直在打击,但群控系统也在不断更新迭代。这使得打击工作总是处于被动局面。这些灰黑产业就像野草一样,这边打击那边又重新冒出来。
平台不断要应对新的作弊手段,而灰黑产业总是能找到新方法逃避打击。
网络虚假流量的问题如此严峻,那你觉得我们普通网民能做些什么?希望大家能点赞、分享这篇文章并留下你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