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手,这个在互联网短视频领域独特的存在,一边是日活两千万,一边却是诸如商业模式未实现、内容争议不断等诸多问题。这一系列矛盾让我们不得不深入探究。
快手的克制理念
很多人都知道快手秉持克制的产品观。这种克制在操作界面上就可体现。例如它不像其他平台界面复杂,功能繁多。这来源于创始人的理念,简单就是美。这样的克制或许维持了一种纯粹性,可在商业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这是否真的合适?在其他平台大力推广吸引流量的时候,快手却能坚持这样的做法,安安静静走过很长的发展历程。但同时也可能因为这种克制,在商业模式探索上滞后,收入方面也面临瓶颈。
相比其他贪心追求各种商业价值的平台,快手的这种克制确实让它区别于其他平台。但在市场竞争环境下,没有商业模式的支撑是比较危险的。比如说有些互联网产品因为有了成熟商业模式很快能拓展市场,而快手还在探索。
二三线城市用户居多的成因
快手二三线城市用户居多这一现象很明显。就像在现实的调查中发现一些中小城镇使用快手的人数众多。有人觉得这是反映了更真实的中国社群。如果是刻意为之,是否是对二三线城市用户的重点考量?如果是试错后形成,那当初是否有这方面的猜测?这可能与二三线城市人群闲暇时间相对较多,又缺少像一线大城市那样丰富多样的娱乐方式有关。
它可能与快手定位简单易操作有关。比如一些二三线城市中年龄偏大人群更易上手操作。而这样的用户结构对快手来说,受众面就比较单一。相比于那些面向全球多样化用户的平台来说,在发展广度上其实是有阻碍的。
快手无商业模式的疑惑
到现在快手还未实现任何商业模式。有的平台可能还没达到日活两千万就已经有收支平衡甚至盈利。像一些小的平台,靠精准广告投放或者付费会员等方式实现商业价值。快手似乎一直未在这方面有太大动作。是因为用户结构?它的用户大多不符合高端广告主所谓中高端消费升级需求。
然而这是否也是它自身未足够重视的原因。在当今流量经济时代,如果不能及时利用流量转化为商业效益,后续发展的动力从何而来?举例来说,很多主打用户原创内容的平台,如果商业模式不明朗,长期下去,留存用户的能力会下降,因为无法提供更好的服务保障。
算法推荐机制的利弊
快手的算法推荐机制值得研究。它的个性化推荐让每个人看到自己感兴趣内容。在实际测试中,很多用户反馈能看到符合自己喜好的视频。这一机制保证了内容多样性的同时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
但是它也存在问题。像被用户诟病的容易上热门的令人反感内容。有朋友亲身感受像生吃、自残类内容,官方似乎对于此类争议内容的筛选把控上存在不足。这一方面影响了用户体验,如果长此以往,可能把一些优质用户推开。
内容及形象转变
快手之前很低调,在很多短视频平台高额投入广告宣传自己时,它默默无名。可现在却树立起广告牌,成立品牌部。这种改变可能是市场的压力迫使。鉴于现今有更多竞争对手崛起,如果再不宣传,很可能会被市场慢慢边缘化。
从低调到走向前台的过程中,它又不能完全照搬其他平台的宣传推广方式。毕竟它的用户特点和其他平台不同。那要把握好什么程度的宣传?过度宣传怕失去原有老用户的情怀,宣传太少又达不到品牌推广的目标。
快手的用户诉求平衡
快手要在用户诉求之间平衡。一方面是用户创造的积极性要保护,鼓励用户分享自己美好生活瞬间。在实际生活中,很多快手用户确实是基于此,分享生活中点滴。如果过多限制用户内容很可能打击积极性。
但另一方面对不良内容或者不符合价值观的内容要正确处理。比如极端危险行为、不良导向内容。在用户诉求和平台价值观之间到底如何把握这个尺度?这关系到平台未来能走多远。
你如何看待快手目前面临的这些情况?希望大家点赞分享并在评论区回复自己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