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手的起步与转型
快手最初是一款制作、分享GIF的工具应用,在那个阶段,借助动图于微博的传播,公司曾达到千万级别的月活。不过对于投资人张斐来说,他看到的是其月活背后社区和社交平台的可能性。于是,快手从单纯的视频工具软件转型成视频社交软件,打造出一个社区,有了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基础。
快手早期利用微博的流量红利,让很多用户开始了解和使用这款动图工具。这种从工具到社交的转型策略,在互联网发展初期是很有前瞻性的,为后续的发展打下了用户基础。
坐上头把交椅
到了2016年,快手迎来重要节点,注册用户突破3亿,日活达到6000万左右。此时的快手坐上了中国短视频平台的头把交椅。建设短视频社区时,快手团队很注重底层价值在社区的体现。这使得用户与快手紧密相连,像辛巴等大主播即便想“逃离”,也难以带走自己的关系链,难以在其他平台“破圈”。
用户在快手上形成的社交关系和内容生态,成为了快手的核心竞争力之一。这一时期快手的发展速度和规模,让它在短视频领域占据了绝对优势。
竞品带来的危机
2018年6月,抖音崛起,国内日活用户突破1.5亿,月活超过3亿人,一举超过快手占据短视频行业的头把交椅。随后快手与抖音在内容上出现明显同质化,新用户没有足够强大的理由选择快手。以2019年底的K3战役最为激烈,“佛系”的快手明确提出3亿日活的目标,开始自上而下的快速拉新运动。
抖音的崛起给快手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为了重新夺回优势,快手开始积极应对,但内容同质化问题却成了发展中的阻碍。
商业化的进程
在2016年之前,快手几乎没怎么做商业化变现的探索,仅在2016年4月上线了直播功能,依靠用户打赏的虚拟礼物获得少量收入。2019年之后,快手加速开启商业之路,当年成为全球第二大GMV直播电商平台,成为中国电商第四极玩家。不过与大主播“纠缠不休”的快手,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电商基础设施建设和商家治理,难以在电商行业找到清晰定位。
前期的商业变现迟缓,后期虽然加速发展,但又在电商基础设施等方面有所欠缺,这让快手的商业化之路走得并不顺利。
当前行业地位
根据QuestMobile数据,截止到2023年9月,抖音、快手、小红书、哔哩哔哩、微博五大典型新媒体平台去重活跃用户规模达10.88亿,渗透率达88.9%,形成三大梯队态势。其中,抖音以7.43亿月活独占鳌头,第二阵营的微博、快手月活分别为4.85亿、4.57亿,哔哩哔哩和小红书位居第三阵营,月活分别为2.1亿、1.99亿。即便有此规模,但如果算上未上市的抖音、Titok、蚂蚁金服等互联网独角兽企业,快手可能会从中国前十大互联网公司中“除名”。
目前快手在短视频领域虽还有一定的用户规模和影响力,但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和其他巨头的压力,其行业地位面临挑战。
未来的出路
自程一笑“上台”两年半以来,快手似乎更加多元化,有直播、电商、短剧、游戏等业务。可到底哪一个才是快手的未来,还并不明晰。在诸多业务都要发展的情况下,快手需要平衡好各方面的资源和精力。
多元化发展可以扩大业务范围,但也可能分散精力。快手需要在众多业务中找到核心和方向,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更好的发展。
大家认为快手未来最有潜力的业务会是哪个?不妨点赞、分享本文并在评论区说说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