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互联网的大舞台上,巨头纷纷入场种草赛道,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商业考量和竞争态势,而小红书作为种草的先行者,却在商业化之路上步履蹒跚,这无疑是引人注意的焦点。
大厂的种草布局
各大互联网大厂都在布局种草赛道。京东在去年618就开展“内容种草”。阿里有逛逛和友啥,抖音也有可颂与图文形式。在某时间开展这些项目的目的很明显,就是完善自身平台“内容+电商”的闭环。比如说京东,其618活动期间的流量巨大,通过内容种草可以更好地引导消费。阿里的逛逛,用户基数庞大,利用种草可以推动更多商品的销售。
这不仅是电商平台的追求,像腾讯这种社交巨头也不甘落后。腾讯之前有“小鹅拼拼”和“企鹅惠买”等项目,如今也想借助种草推动微信视频号的发展。这些巨头有着强大的资源和流量优势,一旦布局种草,竞争会非常激烈。
小红书的商业模式问题
小红书的商业模式存在明显的矛盾之处。品牌在小红书投放,博主输出内容,用户被种草,交易却在第三方平台。曾经在上海有个品牌,在小红书上投入宣传费用高,但交易都在别的电商平台完成。这样一来,小红书在电商收益上就大打折扣。而且它难以掌握自身的商业命运,品牌方可能单纯把它当流量工具。
同时,小红书广告业务占总营收80%,广告受到品牌方预算和投放策略影响太大。比如在广告预算收紧时期,小红书的营收就面临威胁。这说明它的营收来源过于单一,没有一个稳定且多元化的商业模式。
董洁带货现象
董洁的带货模式在小红书引起一阵热潮。仅仅两个月她就成为小红书带货榜第一。她那两场GMV之和8000万的直播破圈成功。这其中是否有人为推动因素很难说。这一事件表明小红书可能想把直播带货当成商业化的一个突破口,但是仅靠董洁一人是否能撑起整个直播带货业务,是个大大的问号。
从另一方面看,董洁的带货成功并没有真正解决小红书商业化与社区文化之间的冲突,虽然短期内吸引了流量和提高了GMV,但远期效果还有待观察。
小红书的流量短板
小红书虽然有大量优质用户和种草内容,但流量规模有限。例如在与其他电商平台竞争时,流量无法为平台和主播提供足够的议价能力。直播带货赛道目前能容纳的流量资源有限,难以支撑整个小红书的商业布局。
在杭州有个小商家反映,在小红书直播带货,由于流量不够大,商品的销量和传播范围有限,无法和其他大流量平台相比。这就限制了小红书通过直播带货推动商业化的进程。
小红书的决策迟疑
小红书在发展进程中决策总是显得迟疑。以前为了维护社区氛围就是如此,现在在商业化决策上也出现了这种情况。时代发展迅速,互联网瞬息万变,错失风口就可能一落千丈。以内容种草发展举例,在初始阶段没有抓住机会独立建立完善的电商体系,到现在面临各大巨头竞争时就略显被动。
然而在面对直播电商这个机遇时,虽然想快速发展,却没有强有力的决策推动。一个业务的发展需要果断的决策和快速的执行,但小红书在这方面显然还有不足。
外界的期望
虽然目前小红书的直播电商业务前景堪忧,但外界还是可以给它一点信心的。毕竟小红书是Z世代非常喜欢的“精致”软件。它的社区文化还是很有特色的。就像曾经一些小众品牌,开始发展也不被看好,最后却成功逆袭。小红书或许也能在商业化道路上找到新的方法,给大家一个惊喜。例如是否能探索出一种新的商业模式,既保持社区文化,又能很好地实现商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