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语>曾经抖音“神曲”如雨后春笋一般霸屏,可如今非抖音用户感觉“神曲”越来越少了。这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让我们一探究竟。
往日“神曲”辉煌
在2018年,不知道大家是否还记得某首带手势舞的歌,当时那可是火遍了抖音。加上可爱属性的手势舞配套传播,它成了当年当之无愧的年度“神曲”。大街小巷仿佛都能听到它的旋律,抖音用户纷纷模仿相关的手势舞进行创作,热度极高。
那时的抖音,就像一个“神曲”制造机,源源不断地推出让人耳熟能详的歌曲,很多创作者也借着这些“神曲”在平台上有了很高的关注度和流量,歌曲本身的演唱者和创作者也因此收获了大量粉丝和商业机会。
创作难度递增
音乐制作人杨俊龙在2019年底就察觉到一个不太乐观的趋势——“爆款”越来越难做了。他表示“两首歌同时火就会打架,吃不透”,现在在短视频平台上,想让一首歌“吃透”市场更是难上加难。
音乐制作人小刘所在公司也有自己的标准,如果一首歌在三天之内还没有在平台拥有一定的自然流量,将会迅速被淘汰出队列。即便创作者有经验,察觉到抖音走红歌曲背后似乎有创作规律可循,但实际操作中,要创作出爆款依旧艰难。
创作思路转变
如今,音乐人们的创作思路不再像以前那样死磕“爆款”歌曲。小刘说现在公司只要每个月能保证有1 - 2首歌能在抖音上广泛传播,并为音乐本身带来流量,就已经达到目的了。
这一转变是无奈也是现实使然。毕竟现在抖音平台上的音乐作品太多了,竞争激烈,创作者们明白不能把所有希望都寄托在打造爆款上,而是追求稳定的、小范围的传播,先让自己的音乐有一定的受众。
流量推广难题
现在一首歌想要在抖音上获得流量,只靠好的内容已经远远不够了。小刘坦言“一首歌要达到1000万的使用量,那可能要花几十万才有可能实现 ”。
这对于很多音乐创作者尤其是独立音乐人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压力。没有足够的资源和费用去推广,即使有好歌,也可能淹没在海量的音乐作品中,而有资本投入推广的歌曲不一定就有好的品质,这也影响了抖音“神曲”的质量和口碑。
抖音“造音行动”
当短视频对音乐的推广效应被充分验证之后,抖音采取了行动,开始归拢流量池,试图从音乐公司和用户手中拿回它对“神曲”的定义权,推出了“造音行动”。
截至目前,“造音行动”已经推荐了《我很好》《他只是经过》等六首歌曲,总播放量达到15.4亿次,并都成为该时段抖音的热门歌曲。兔子的团队在“造音行动”开始后的这三个月里,一直在试图分析官方选歌的标准。
音乐人与平台博弈
一个尴尬的局面是,现在很多音乐人只是“神曲”的“工具人”,并不能为公司提供可以和平台抗衡的竞争力 。在衡量一首歌能否在抖音平台上成为“神曲”时,唱歌的人变得最不重要了,因为门槛太低了。
很多音乐和抖音博弈后选择了免费授权一到两年,而抖音也会帮助音乐人进行其他场景的作品分发,扩大原创曲目的商业价值。可就算有“造音行动”,也只能扶持一小部分的音乐人和作品,其他歌曲仍需在“官选”以外继续竞争。
大家觉得现在抖音的“神曲”少了,是因为创作难度大,还是平台规则的影响?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觉得文章有用的话记得点赞和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