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商的世界里,闲鱼曾经是一片“宝地”,很多人在这里轻松赚钱。但现在,像程欣欣这样的卖家却觉得在闲鱼获取流量太难了,这背后是诸多因素在起作用,也关系到众多卖家的未来走向。
价格竞争压力
在闲鱼做生意,价格方面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现在拼多多的崛起,让整个市场的价格变得更加透明。拼多多以低价著称,很多商品价格极低。而闲鱼上的卖家,像晓晓之前靠低价一手货源吸引客户。可在拼多多的对比下,闲鱼在价格上就很难再有优势。例如一些日用品,同样的品牌,拼多多可能因为批量进货等原因,在价格上能比闲鱼卖家低出几块钱。这几块钱虽然不多,但对于很多注重价格的消费者来说,就会选择拼多多而不是闲鱼。另一个关键点是,闲鱼有一些卖家是专业卖家,他们的成本相比个人闲置卖家会高一些。当他们不能在价格上做到极致的时候,就很难在与拼多多货源竞争中胜出。
有卖家试图降低成本,但往往又因为进货量不够大等自身规模限制,无法将价格压到和拼多多一样低。所以在价格比拼上,闲鱼在逐渐处于劣势。
平台限制增多
闲鱼的平台限制正在不断增加。虽然它是二手平台,但在卖家上架产品时,平台会通过产品来判定卖家是不是二手卖家。最典型的就是那新增的《闲鱼社区七天无理由退货规范》。这条新规对从事商业经营活动的经营性卖家提出了要求,要提供“七天无理由退货”服务。以前闲鱼在淘系中比较特殊,是C2C二手闲置场景,平台几乎不抽成,也没有这种退货要求。这也使得很多卖家觉得在闲鱼做生意更轻松。但如今新规则下,卖家的运营成本潜在升高。像小坤这些小本经营的卖家,可能原本利润就微薄,如果再加上退货带来的损耗,利润空间就更小了。而且评估是否为经营性卖家的标准有时候不是特别明确,这也让一些卖家觉得在运营的时候小心翼翼,担心违反规则。
商业失衡引出新规
曾经的闲鱼定位是二手闲置,然而事有变迁。1688是大宗批发,淘宝多是零售,按道理各自为政。可是因为闲鱼粗放的管理门槛,吸引来了本应在其他平台的卖家。比如有卖家发现,在闲鱼上可以避开淘宝开店的复杂规则,售后问题又少,像是找到了“捷径”。长时间下去,就导致平台间商业失衡。从平台角度看,像一些本应在1688或者淘宝上的企业或者商家跑到闲鱼,使得闲鱼原本单纯的二手生态被打乱,影响了整个淘系内平台的商业布局。所以闲鱼在今年6月逐步关闭了闲鱼PRO制度,转而推出“鱼小铺”工具服务。通过这样的调整,试图重新平衡商业体系,让不同定位的平台各司其职。
新规下的流量扶持
在新的闲鱼规则下,有了新的情况。对于那些申请加入鱼小铺并且带有“商”标识的专业卖家,闲鱼会给予流量扶持。这种流量扶持对卖家有着吸引力。以晓晓为例,她这样的卖家在电商平台做生意,流量就像是生命。有了流量就能有更多曝光机会。在以前,她在闲鱼上积累客户还算轻松,现在平台规则改变,有了流量扶持,那么符合条件的卖家就会想着去抓住这个机会。虽然有卖家可能觉得规则变严了,但如果能换来流量,也是值得尝试的。不过,这也不是毫无代价,因为带有“商”标识的卖家要承担相应的新要求,像“七天无理由退换货”等。
新规波及范围
目前闲鱼上只有带“商”标识的卖家被要求执行“七天无理由退换货”。但这新规影响范围在逐步扩大。那些仅仅开通了“鱼小铺”的商家也开始感受到压力。比如有的商家原本觉得开通“鱼小铺”可以多上架商品还能有更多便利,没想到新规的波及,让他们开始担忧起来。他们担心自己只是想有个更多上架商品的机会,但现在要承担可能更多的风险和运营成本。随着闲鱼对专业卖家进一步收紧合规,这些商家害怕自己成为下一个被更多新规限制的对象,感觉在闲鱼越来越难以生存。
商家客户转化套路
在闲鱼上,商家的小心思可不少。对于很多商家来说,闲鱼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买卖平台,更像是一个信息集散地。商家会将在闲鱼上的客户进行转化。像晓晓提到的,和客户建立联系后,很多买家会被转化为自己的私域客户,他们可以脱离闲鱼进行微商等其他商业活动。这种方式让商家有自己的后路可走。他们在面对闲鱼平台规则不断变化的时候,不至于完全手足无措。如果在闲鱼上生意越来越难做,那可以把重心放在已经转化的私域客户上,继续经商盈利。
那卖家们接下来到底该怎么选择?是坚持在闲鱼适应新规,还是想办法将重心转移到其他平台或者自己的私域?欢迎大家评论,也请点赞和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