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多多的“砍价免费拿”一直是备受争议的话题,有律师起诉就反映出诸多问题,其中拼多多在用户预期管理不够完善、促销玩法不够透明惹人诟病,但我们是否全面了解这里面的真相?
拼多多促销的历史发展
商业促销一开始也饱受批评。从年广久之后,各种促销方式不断涌现。像奖励轿车、返券等,到如今互联网时代,拼多多的“砍一刀”“免费拿”是传统促销手段基于社交网络的新发展。这是市场经济发展下促销形式的革新,很多企业通过促销吸引用户,拼多多也不例外。例如它说有千余种商品参与活动,送出东西数量众多,这就是为了扩大市场份额做出的努力。
在发展中,互联网平台为新用户投入补贴是常见操作。拼多多也是这么做的,赠送的东西实实在在。拿免费东西自然要付出一定操作,不能把促销当慈善。
拼多多的商业基因
拼多多被称为“Costco + Disney”的社交玩法。它本身在社交网络中获益巨大。这种基因使得它能更好利用社交关系吸引用户。以前的互联网商业也是利用社交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比如打车软件当初通过社交拉新进行大量补贴。拼多多同样如此,用实惠回馈给社交网络用户,通过社交网络进行市场拓展。
不同消费群体的态度
高收入人群往往对“砍价免费拿”意愿不强。他们尝试几次失败后就会放弃,还容易产生抱怨。因为他们收入高,不愿花费时间在这种优惠上。而低收入人群尤其是三四线城市的,他们会锲而不舍地去砍价。对于他们来说,平时购买生活用品需要花钱,有机会免费获得何乐而不为。贫寒子弟能通过努力获得免费物品,这在现实中很有意义。
例如一些中老年人把这当成社交新方式。他们能从这个过程中获得快乐,这种快乐是子女难以体会的。很多中老年人还借此激活了社交关系,他们更热衷于这种活动。
关于参与难度的理解
有人觉得拿免费东西难,但其实这是正常的。要拿到1000元的东西必然要有系列操作。而且不同消费能力的人对待免费赠品的态度不同。对于那些低收入群体来说,他们花费的时间价值可能以底层打工者的工资计算。而在线下商店不同人群是有分割的,互联网促销则把所有人放在一个场域,这种难度在不同经济水平的人看来是不一样的。
接受者的真实看法
很多抱怨拼多多砍价难的人在舆论场发声。可真正花时间砍价并拿到免费商品的人不会上网抱怨。他们拿完就去拼下一个商品了。可这些不发声的人往往被忽视。在三四线城市,那些砍价成功的低收入者确实从中得到了实惠。这是拼多多给他们的福利。
不应忽视低收入者权益
我们不能忽视拼多多给低收入人群带来的价值。在舆论热议中,不能只看到高收入者的抱怨。要注意到那些积极参与砍价并获得优惠的低收入者的权益。他们通过拼多多能花少量时间获得免费商品,这对于改善他们的生活是有意义的。
最后想问大家,如果是你,会在意拼多多砍价免费拿的难度吗?欢迎大家评论点赞和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