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的商业环境下,电商的发展不断冲击着传统商业格局,而关于下沉市场以及电商模式的种种现象是非常值得探讨的。比如下沉到底应该怎么划分,新零售模式的下沉难题,拼多多独特的发展模式,还有拼团模式的本质等一系列话题。
下沉市场不应简单按地域考量
在考察市场时,简单地以地域判定下沉市场是不妥的。像很多人觉得大城市都是高端消费市场,其实并非如此。在上海这样的大都市中,也存在着追求高性价比商品的人群。他们可能整日奔波于生计,对价格极为敏感,这群人虽身处大城市,但却有着下沉用户的消费特征。而且不同地区的同一类消费人群可能在消费行为上存在众多共性。例如大城市的打工者与小城市普通百姓在购买日用品时都可能优先考虑低价产品。
从消费行为方面来看,下沉用户往往更注重性价比。他们愿意花费时间去比较不同平台间产品的价格。在同一城市中,不同收入群体的消费行为差异巨大,这与地域并没有直接关系,而是与用户自身的经济状况以及消费观念紧密相连。
新零售模式的下沉障碍
新零售模式如盒马模式、超级物种模式,它们在大城市发展迅猛。但实际上这些模式在下沉过程中面临着巨大的障碍。盒马模式主打新鲜、快捷的配送服务,这就需要一定的消费水平来支撑。其店铺布局往往在一些高消费区域或者人口密度大的中心商圈。在一些三线以下城市,消费者难以接受其较高的价格。
从店铺运营的角度来说,这种大型生鲜零售模式,成本主要集中在供应链、租金以及人力成本上。在下沉市场,租金可能虽然会降低,但是消费人群分散,配送成本就会升高,销售量也难以达到大城市的规模,盈利就变得极为困难,所以基本没有下沉机会。
拼多多的商品质量与价格
拼多多在大众眼中是一个低价商品聚集的平台。不可否认的是,拼多多上的商品很多确实很廉价。但廉价有时候就伴随着质量风险。其中存在着很多质量“降级”现象。这一方面是商家为了压低价格,在原材料等方面削减成本。比如一些小作坊生产的家居用品,在拼多多可能以很低的价格销售,但是使用寿命短。
不过也不能一竿子打死,拼多多上也有性价比不错的产品。一些农产品由于没有标准定价,在拼多多平台能够低价售卖,满足了众多消费者的需求。这也成了拼多多的一个竞争优势所在。
电商盈亏背后的深意
电商的盈亏所蕴含的意义远超过数字表面。以京东为例,京东看似有时出现亏损。其实是有其他原因的。它会策略性冲销不良资产。像拍拍商城计作10亿美金,实际上已经成为负资产,这样的操作对京东整体的财务报表会有影响,但又是合理的商业运作。
一个企业的商业底蕴决定了其在面对盈亏时的策略。就像拼多多这几年在电商竞争中能够突起,即便没有太多盈利,但从市场份额以及用户增长来看,它的核心模式是有可持续性的,是能把握市场趋势的体现。
拼团模式的逻辑演变
拼团模式最初是一种创新的电商营销手段。它的核心逻辑是将拉新成本转化为折扣补贴。比如一些电商初创平台,本身没有太多资金用于广告宣传。它们让用户在社交关系链中去拉新。当一定人数成团时,用户就可以以较低的价格获得商品。很多用户为了累积更多人入团,会积极在微信等社交平台转发。
随着发展,拼团模式发生了变化。为了减少不成团的影响,逐渐演变为即便订单数达不到门槛依旧可以以团购价格购买。并且在一些电商平台拼团对象不再要求为新客,更多的是推动老客购买,从而提高用户活跃度或者订单量。
砍价产品把握用户心理
拼多多的砍价产品在用户心理把握上犹如大师级操作。它深知用户爱占便宜的心理。一个高价产品通过用户不断分享给别人砍价从而降低价格,让用户觉得自己能够用很低的价格买到商品。对于用户来说,每一次分享都是接近低价购买产品的一步。
从用户分享的动力来看,每次看到砍价的数值减少都会让用户有一种成就感和期待感,促使他们继续分享到更多的社交群里去。
那么你们觉得未来电商在下沉市场的发展会走向何处?希望大家点赞、分享并在评论区积极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