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天猫双十一启动会将“全网最低价”定为核心绩效指标,京东打出“真便宜”口号,这可都是电商竞争的大事件。现在的双十一,低价竞争是热点也是痛点。消费者想买到低价好物,电商平台想靠低价吸引和留住客户,可这里面藏着不少秘密噢。
天猫的低价策略
天猫把“全网最低价”作为核心绩效指标,在营销上主打“降香型双十一”,还要求商家标价不能比平日高,到手价要在平日优惠的基础上再打九折。这一举措是为了吸引消费者,在流量到“留量”的转变时代,他们要留住老顾客。这背后反映出消费者对性价比的追求,毕竟钱不好赚,大家都想少花钱。对于商家而言,遵守这些规则或许能获得更多流量,提高销量。
在这个策略下,不少商家肯定在盘算如何既符合天猫要求,又能保证自己的利润。比如调整自己的进货渠道或者促销方案。这是一种考验,是商家和平台之间的一种博弈。
京东的应对方式
京东的“真便宜”不是说说而已。百亿补贴、9.9包邮等就很诱人,而且他们取消预售环节,号称“要做就做现货人”。与618相比,双十一参与百亿补贴的商品数量扩容2倍,还提供超8亿商品30天及以上的价保。京东这么做能快速吸引想要现货、担心价格波动的消费者。
这背后是他们对消费者需求的精准把握。一些消费者受经济结构影响,买东西预算窄了,就希望能有这种即买即得、不用担心价格变化还实惠的购物模式。
低价竞争背后的市场环境
在当下,双十一变得常态化,消费者对待双十一越来越平常心了。经济结构变化下,品牌与商家更重视国内市场,竞争更激烈。一些消费者预算有限且花钱谨慎,这些消费者需要低价商品,所以平台和商家只能迎合这种需求。像戴珊说的,电商行业进入“留量”时代,得把重心放到老用户身上,低价是吸引老用户的利器。
此时品牌与商家想通过低价占领市场份额。在市场需求和市场竞争的双重影响下,低价竞争就成了必然选择。
消费者对性价比的需求
中国消费者对性价比和体验的追求越来越高。低价只是吸引手段,商品品质和服务质量才是留住消费者的关键。如今消费者不再单纯追求低价,商品是否好用、耐用,购买过程中的服务是否周到都是他们考量的因素。
各平台也深知这点,在做低价营销的同时,也在努力提高服务质量,比如说更好的售后保障等。这是一种发展,消费者在购物时也更加理性。
供应链的竞争
电商平台在秀供应链肌肉。像京东的强管控式供应链、淘天的强开放式供应链、拼多多的中性供应链都各有优劣。这些供应链模式在降本和提效上都有提升空间。谁能更好地解决成本和效率问题,为消费者提供性价比更高的商品,谁在价格战中就更有底气。
这涉及到很多复杂的环节,比如物流、仓储等。以某电商平台在某城市的仓库为例,货物的存储空间分配是否合理、物流配送是否及时等都会影响成本和效率,也会影响商品价格。
全网最低价的争议
盘和林认为全网最低价是个伪命题,因为大多数品牌要求平台统一报价,单一平台最低价会打乱价格体系。这就产生了矛盾,平台想靠最低价格吸引消费者,但品牌方又要维护自己的价格体系。
从品牌方角度看,同一产品在不同平台价格差异太大会影响品牌形象。从平台角度看,如果不能做到真正的最低价,又担心失去消费者。
你认为电商平台在追求低价竞争的同时,如何更好地平衡品牌方的价格体系和消费者对低价的需求?希望你能点赞和分享本文,也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