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商双十一的战场,每年都有新的看点。今年,天猫将“全网最低价”设为团队核心绩效,京东打出“真便宜”口号,这背后隐藏着众多值得深挖的点,牵扯到平台、品牌商、消费者等多方的利益与考量。
天猫的低价策略
天猫把“全网最低价”当作核心绩效指标,营销主打“降香型双十一”。这一策略体现了天猫在竞争中的主动求变。在其招商规则里,可以看到对商家标价有着明确限制,比如不能比一定周期内的平日标价高,且双十一到手价至少要在平日优惠基础上再打九折。这就意味着,天猫希望规范商家价格,让消费者感受到真正的实惠。从实际看,这可能是天猫应对竞争压力的举措,随着电商环境的变化,天猫必须做出改变来维持自己的市场地位。
天猫此举也是为了在“留量”时代留住老用户。如今获取新用户的成本不断增加,老用户的忠诚度对于平台至关重要。通过提供低价商品,能吸引老用户继续在平台消费,增强他们的粘性,增加平台的竞争力。
京东的低价反击
京东的“真便宜”口号也十分响亮。它在百亿补贴、9.9包邮等低价举措外,取消预售环节,号称做“现货人”。而且相比于618,双十一参与百亿补贴的商品数量扩容2倍,还提供超8亿商品30天及以上的价保。京东这么做能让消费者得到立即购买且不用担心价格波动的优势。
京东这一系列动作是为了在竞争中脱颖而出。面临激烈的电商竞争格局,京东通过这些优惠措施吸引更多用户。尤其是在消费者购物习惯发生改变的现在,很多人希望能更快速地拿到商品,京东的现货供应正满足了这种需求,同时低价策略还能扩大市场份额。
低价竞争背后的市场环境
如今消费者预算有限,花钱更谨慎。比如在一些三四线城市和低收入群体中,价格是购物决策的重要因素。所以平台铺天盖地的低价宣传是为了吸引这类消费者。同时经济结构变化,品牌与商家更重视国内市场,竞争加剧。像一些新兴的本土品牌和原本侧重于出口的品牌开始争夺国内市场份额,这些品牌往往会选择通过低价来快速占领市场。
从整个电商行业发展看,从流量时代转变成“留量”时代,各平台都在调整经营重心,为了保住老用户而努力。在这个大的市场环境下,低价竞争成为必然选择。
低价之外的消费者需求
虽然低价能吸引消费者,但品质和服务才是留下消费者的关键。在中国,消费者对性价比和体验的追求越来越高。过去很多靠低价吸引消费者的商家,如果不能提供好的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很难有长期的发展。以一些小品牌的电子产品为例,虽然价格低,但常常因为质量问题失去顾客。
电商平台也深知这一点,在秀低价的同时也在试图强化自身供应链优势,提高商品品质和服务效率,满足消费者对于品质与服务的高要求。
不同的供应链模式
京东强管控式供应链、淘天强开放式供应链、拼多多中性供应链各有优劣。京东的供应链管控强,能较好地保证品控和物流效率,但可能在灵活性上有所欠缺。淘天开放式的供应链则灵活性较好,但在质量管控和成本控制上可能面临挑战。拼多多的中间态供应链同样集两者特点于一身。
这些不同模式关系到成本与效率问题。谁能更好地解决这两个基本问题,就能在低价竞争中有更多优势。比如在物流成本上,如果能降低,就能提供更具性价比的商品,吸引更多的消费者。
全网最低价的争议
一些人认为全网最低价是个伪命题。因为大多数品牌要求各平台统一报价,单一平台的低价会扰乱品牌价格体系。例如一些知名的国际品牌,有严格的价格管控政策。这就使得平台在追求全网最低价时存在争议。到底是真正能让消费者得到实惠,还是仅仅是一种营销手段,值得思考。
在这里想问广大读者一个问题:你认为电商平台的低价竞争对你的消费决策影响大吗?欢迎大家点赞、分享并在评论区留言说出自己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