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短视频以迅猛之势席卷互联网。其中一类以影视剪辑并搞笑解说为内容的短视频格外引人注目。这类视频以极低的制作成本,借助热门影视内容的二次创作,收获大量粉丝与流量,背后似乎蕴含无限商机。但其未经授权使用影视作品画面,又引发诸多争议。
影视剪辑短视频的火爆现状
在各大短视频平台上,这类剪辑式短视频随处可见。例如某短视频平台上一个名为“一个电影,一个故事”的博主,靠着每天更新裁剪后的影视作品,坐拥近130万粉丝。还有博主凭借影视解说积累60万粉丝后,在直播间售卖高价课程。短短几分钟的影视剪辑视频,抓住了观众想要快速获取影视内容的心理,尤其在这个快节奏生活的时代,人们没有太多时间完整观看一部时长较长的影视作品,这种剪辑正好满足需求。
然而,这一形式之所以爆火不仅仅是因为满足观众的碎片化观影需求,还在于其搞笑、滑稽的解说方式。对热门影视的创新解读,让观众能从不同视角看作品,增添了许多趣味。
侵权问题浮出水面
这些短视频虽然颇受观众欢迎,但是版权问题让人担忧。《2020中国网络短视频版权监测报告》的数据令人触目惊心。仅仅在2019 - 2020年10月间,监测到的疑似侵权短视频就多达3009.52万条。许多经典作品如《人民的名义》《甄嬛传》《亮剑》等被侵权的数量相当庞大。热门影视作品被随意剪辑,原创者的权益受到侵犯,他们花费大量精力与金钱创作的作品,就这么被剪辑搬运,给原创者带来不小的损失。
侵权的认定存在困难,是处理这一问题的难题。到底怎样才算侵权,界定比较模糊。而且目前很多短视频创作者缺乏版权意识,不认为自己对影视素材的剪辑是侵权行为,他们觉得自己只是进行了二次创作,为作品增加了新的内容。
侵权背后的利益链
这类影视剪辑账号背后的利益链值得深挖。一方面是流量变现,众多拥有大量粉丝的影视剪辑号,通过直播带货、接广告等方式盈利。他们利用搬运来的素材快速积累粉丝,让自己账号做大做强。另一方面是有些账号还售卖所谓“教程”。将侵权手段包装成可盈利的教程卖给他人,从售卖侵权技术的角度再一次获利。这就形成了一个从素材搬运到盈利再到传播侵权技术的灰色产业链。
一些创作者之所以热衷于搬运影视素材,是因为成本低。相比原创影视制作,搬运剪辑的成本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而且侵权素材在电商平台容易获取,进一步助长了这种风气。
原创者权益易被忽视
在影视剪辑短视频背后,是原创者权益的被忽视。这些创作者耗费心血编写剧本、指导拍摄、后期制作,一个作品的诞生往往要经历漫长过程。但剪辑者未经授权就使用他们的作品画面,改编其中内容并获利,这无疑是不公平的。原创作品是影视产业的根基,这种侵权行为如果不加以遏制,会影响创作者创新的积极性,长此以往,可能导致优秀原创作品数量减少。
而且原创者在维权上存在诸多困难,比如时间成本高,要找到侵权证据并与侵权者打官司,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而很多创作者难以承受这样的成本。
治理侵权刻不容缓
面对短视频侵权问题,治理已经刻不容缓。对于侵权作品需要加强监测与管理,加大版权保护力度。目前已经有监测与“通知 - 删除”等手段,但还远远不够。不仅如此,在认定侵权者时,不能只盯着账号,要深挖账号背后的运营者与相关机构。必须追究背后真正的责任人,这样才能从源头上处理侵权问题。
建立更完善的法律法规是必要的。当前的法律对于短视频侵权细则还不够明确,需要详细制定关于短视频侵权的法律法规,明确界定什么是合法的二次创作,什么是侵权行为。
探寻新的发展平衡
要在满足受众欣赏需求与保护版权之间寻找平衡。短视频影视剪辑有存在的合理性,可以挖掘一些粉丝不太关注的小众影视,或者从独特视角解读作品,在获得版权授权的基础上进行创作。如此既能满足观众需求又能保护版权。
影视行业自身也需要做出改变,在影视创作时可以制作一些适合网络传播、符合观众碎片化需求的衍生作品。同时也要加强宣传,提高创作者和观众的版权意识。
大家对于影视剪辑短视频该如何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继续发展有什么好的想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如果你觉得文章有价值,记得点赞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