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保监会发布的《互联网保险业务监管办法》带来诸多变化,这与保险机构、从业人员以及消费者息息相关,其中既有对保险机构的严格要求,也给消费者提供更多保障。
保险从业人员营销规范
从《办法》规定来看,保险机构从业人员从事互联网保险营销宣传得在授权范围内开展。像在朋友圈这样的网络平台做营销,营销宣传内容得由所属保险机构统一制作。比如小张是某保险机构员工,他要在网上宣传保险,不能自己随意创作内容。而标明所属保险机构全称、个人信息等在营销宣传页面是必须的。这样能保证消费者明确信息来源。在保险合同条款方面,营销宣传内容也要与之保持一致,产品功能特点描述也得准确。例如不能把只能保大病的保险宣传成能保所有疾病,有助于消费者辨别宣传的可靠性。
这些规定对整个保险行业的营销宣传起到了规范的作用。如果从业人员都按照规定来做营销宣传,那么虚假夸张宣传就会减少很多,消费者不会被误导而购买错误的保险产品,保障了消费者的权益。
保险机构主体责任强化
保险机构在互联网保险营销宣传中承担多方面的主体责任。它要建立一系列管理制度,对于营销宣传信息要审核、监测、检查。就像某大型保险机构,会对员工发布的每条营销信息进行检查。保险机构还要对从业人员进行执业登记和管理并标识其从事互联网保险业务的资质,而且要慎重向消费者发送保险产品信息,互联网保险营销宣传活动也要符合多种规定。
这意味着一旦出现营销信息误导消费者的情况,保险机构要负责。例如以前有消费者被不实保险宣传误导产生经济损失而找不到负责主体,现在就可以要求保险机构承担责任。这样能促使保险机构对营销宣传严格把控,提高整个行业的可信度。
消费者权益保护增强
对消费者来说,《办法》带来了更多保障。以前在网上面对众多保险营销信息,难以判断可靠性,现在可以通过看营销信息是否标明所属机构和营销员执业证编号等进行初步识别。消费者在看到可能有误导性的保险营销信息时,可以保存证据向保险机构反映,保险机构要承担相应责任。比如小李在网上看到一款保险宣传得很诱人但感觉不太真实,发现没有标明营销员等相关信息,那这个宣传就可能存在问题,他可以不再相信以免遭受损失。
在日常生活中,消费者往往是保险业务中的弱势群体,面对复杂的保险条款和营销手段容易被骗。《办法》的出台大大降低了这种风险,让消费者可以更放心地选择保险产品。
互联网企业代理业务要求
互联网企业代理保险业务有诸多要求。要持牌经营也就是得获得经营保险代理业务许可才行,要有合规管理能力等多方面的优势。例如某知名互联网平台,想代理保险业务就得办理相关证件。同时不能把互联网保险业务转委托给其他机构或个人。这能保证保险代理从始至终有明确的负责主体,不会出现问题后互相推诿责任的状况。
目前有22家大中型互联网平台有资质,而那些没资质却暗地从事代理业务的行为将会被整治。在实际中非法经营互联网保险业务的情况将受到监管,保障了正规代理业务健康有序发展。
被禁止的商业行为
《办法》圈定了五类禁止行为,比如提供保险产品咨询服务等。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一些不正规的商业操作。在市场上有一些非保险机构会打着提供产品咨询之名做着非法代理保险业务之类的事情。这些禁止行为的规定能减少违规经营的情况,使得整个互联网保险业务的商业环境更加纯净健康,保障了合法合规从业者的利益。
对保险业态的整体影响
随着《办法》的发布,保险业态会发生较大的变化。对于保险机构来说,内部管理会更加严格,对从业人员营销活动的监管会增强,在产品宣传方面会更谨慎。对互联网企业来说,有了明确的经营界限,如果想从事保险代理业务就要按照规定完善自身。从行业整体来看,不合格的从业者会被淘汰,行业的规范性增加,消费者的信任度有望提升。例如整个行业中那些靠虚假宣传骗消费者的小机构可能会逐渐消失。
这将推动保险行业朝着健康、可持续的方向发展。长远来看,保险市场会更加规范有序,有助于保险行业更好地服务大众,让保险在国民经济和老百姓生活中的作用发挥得更充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