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微博App的“推荐关注”情况备受关注,部分用户有此遭遇,部分则无,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这既是热点也是争议点。
微博App推荐关注调查结果
随着上海辟谣平台的调查,发现“推荐关注”与手机、操作系统关系不大。用户发现App的“消息”频道中的“关注推荐”项目下的多项推荐,包括“接收关注推荐动态”“多人关注推荐”等均默认打开。这显示出是App自身设置导致这种情况产生。并且,在很多用户毫不知情下,这些默认打开项目持续运行,影响着用户的使用体验。在实际体验中,不少用户在发现关注列表莫名多出推荐对象时才意识到这些项目的存在。
同样,除了“关注推荐”,像“内容资讯”“直播”等内容的接收动态也默认打开,而且关闭方式极其复杂。这体现出App的设置存在不合理之处,没有充分考虑用户意愿。很多用户不想看到这些推荐内容,然而却难以找到关闭路径,导致被迫接收,浪费流量、影响使用感受。
与微信的对比情况
微信也曾出现类似关闭个性化推荐流程复杂的问题。上海消保委调查发现,微信关闭个性化广告步骤将近10步,部分设置还深藏在《隐私保护指引》中,导致用户很难找到。这表明这种复杂关闭流程在应用程序领域不是个例。不过微信进行了改进,通过“腾讯安全中心”官方小程序公示简化流程。类比微博,微博也应有类似改进来提升用户体验。而微博至今没有改进的状况,与微信的动作形成鲜明对比,让微博用户更加不满。
暗模式定义及危害
所谓暗模式是指功能界面设置方面的不良引导。微博等许多App就是通过这样的模式使用消极语句引导用户保持某种设置。个性化推荐背后涉及隐私问题,涉及对用户多方面信息收集,如输入内容、浏览主题、时长等。这不仅收集信息,部分“个性化”推荐信息收集的告知隐藏在App诸多条款中。比如,在“用户说明”“服务协议”“隐私条款”等预设条款中,这些文字默认需用户同意,不给选择空间。一旦不同意,就不能使用App,用户处于极为被动的境地。
消保与业内呼吁
消保组织和业内人士强烈呼吁,保护用户隐私应迈进新台阶。他们倡导“明确告知”和“一键取消”。目前众多App在隐私保护这一块做得远远不够,如微博没有让用户清楚知道数据收集与使用的情况,关闭不必要项目也非常复杂。这种情况急需改变,如果用户使用App时无法控制自己的隐私信息,会导致隐私泄露风险大增。从长远看,这将损害用户对App的信任,甚至整个应用市场的口碑。
App信息收集违规方式
在App收集隐私信息方面,存在两种违规途径。一种是收集前没明示或者诱导用户同意,另一种是超范围使用收集到的信息。这些行为给用户带来诸多风险和危害。例如一些App会在安装时弹出界面,利用复杂难懂的文字,让用户无意中同意信息收集。若干时间后,用户发现个人信息被在别的无关领域所用,像收到莫名其妙的推销电话等,这就是超范围使用的体现。
用户的应对策略
用户要在安装App时仔细阅读数据收集请求,这个过程相当重要。例如旅行类App可能会请求获取用户位置、联系人信息等,到底这些信息是否必要应该由用户评判。在使用中,如果发现App的“个性化推荐”有骚扰现象,可以在设置栏目排查,关闭相关服务。但现实是很多用户并不知道可以这么做,也不熟悉设置菜单,这就要求App制作方要更人性化设计,便于用户进行隐私管理。
你是否也有类似在App中隐私被侵犯的经历?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故事,同时希望你点赞和分享这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