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网络直播盛行,众多粉丝簇拥的“金牌主播”在很多人眼里就是人气与优质内容的象征。但近日浙江杭州互联网法院的一则判决,却揭开了部分“金牌主播”背后可能是批量“刷粉”的虚假表象,一家软件服务公司被判决为不正当竞争并赔偿100万元。这一事件触动着大众的心弦,关涉平台、主播与观众多方的权益。
网络直播的火爆现状
网络直播的兴起改变了人们的娱乐消遣方式。在各个角落,无论是城市的写字楼还是乡村的小院,人们都可以通过一部手机观看直播。直播涵盖了诸多领域,像吃播在餐厅或者家庭厨房进行,美妆播则在化妆间或者办公桌前开启,无数主播在不同的场景下进行直播。而在这个庞大的市场中,粉丝数量成为很多人衡量主播人气的重要标准。
众多的小主播以及背后的直播运营团队渴望短期聚集人气脱颖而出。毕竟人气就意味着可能的盈利与商业机会。很多主播梦想着能像那些知名大主播一样受到众多粉丝追捧,进而通过直播带货等方式赚到一桶金。
快手平台的运营模式
快手公司作为“快手APP”的运营主体,通过让用户在平台上发布各种短视频、进行直播等活动,来吸引广大用户的关注与参与。平台运作依靠用户的访问量、点赞数、评论数等多类数据。例如在城市的办公室、公交地铁上,很多人没事就会打开快手浏览视频点赞评论,这种用户自发的行为为平台带来了活跃度。
平台利用活跃度所积累的流量进行变现,诸如收取广告商的广告费用等。这种基于用户流量的盈利模式决定了快手平台的数据质量、用户的信任度以及直播间的互动生态都至关重要。
被告软件服务公司的行为
被告的直播场控软件有操控大量手机的能力,能够集中化操作“快手”账号,对直播间进行点赞、送礼物、评论、关注等行为。这种行为的背后隐藏着一些主播急功近利的心态,为了营造看似红火的场面,他们不惜使用这样的“刷粉”工具。
普通消费者难以知晓主播人气背后的真假。数据造假行为误导观众,让观众在错误认知下参与直播间互动。比如一些直播观众看到很多人关注点赞某个直播间就会跟风,继而花更多时间在这些可能本不应有如此高人气的直播间。
双方争议焦点
在案件审理过程中,快手公司指出被告的行为侵害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快手认为被告行为危害公共利益,要求给予赔偿以维护自身平台的生态。但被告辩称快手公司主体资格存在问题无权起诉。
被告强调自身已作出停止经营行为、退款等补救措施,并且声称原告指控的数据不属实,认为并未对原告造成重大经济损失,不应当承担高额的赔偿要求,这表明被告试图在法律判定责任边界上寻找对自己有利的位置。
法院判决依据
法院考虑到快手平台依靠数据所建立的用户粘性和流量变现模式,如在某些城市年轻人群体高度依赖快手这个平台,其互动行为形成的数据库对平台有着重要意义。被告的刷粉行为使得消费者产生错误判断,误导消费。
这种造假行为对整个直播生态具有破坏作用,毁坏了真实主播竞争环境,影响算法推荐准确性。类似在一些热门的网红直播产业集中地,真实的主播可能被造假者抢走流量和机会。所以被告行为构成不正当竞争,应受到处罚。
警示与行业意义
这一判决对整个直播行业是一个警示。以往直播场控软件不断发展,从最初的简单账号造假到现在利用批量真实账号授权进行刷粉刷量,平台治理难度不断增加。这导致平台治理成本上升,同时滋生不良产业链。
未来,各个直播平台应更好地保护自身的数据安全和用户信任度,主播也应凭借真实能力吸引粉丝,而不是通过不正当手段。此次判决让广大直播从业者知道法律的红线不可触碰。这也告诫所有在网络环境下经营的企业,遵守市场的诚信原则才是长远发展之道。
最后问一下读者,如果是你在观看直播的时候发现自己喜欢的主播是靠刷粉得来的人气,你还会继续支持他吗?希望大家积极评论点赞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