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拼多多被前员工集体控诉滥用竞业协议一事闹得沸沸扬扬,众多基层员工深受其害。如今该事件迎来新进展,多位律师决定出手相助。
事件缘起
今年2月,微博用户“码代码的喵2018”公开维权,自称是拼多多前员工,竟遭拼多多滥用竞业禁止协议,被天价索赔450万竞业限制违约金。此消息一出,迅速引发广泛关注。一月之内,就有10余名拼多多前员工接连公开维权高额竞业限制违约金问题。
这些当事人大多是基层员工,很多还是应届毕业生。他们本怀揣梦想踏上工作岗位,却遭遇这样的困境,实在令人心疼。以“草娃故事”为例,他和另一位同年入职的应届毕业生,都被拼多多以违反竞业限制协议为由起诉,分别索赔450万和44万元。
律师助力
3月18日,北京瀛和律师事务所的周灿律师在微博称,她和张晋芳等几位同所律师,决定正式代理网上流传的#前员工起诉不正当竞业禁止案# 。随后,被拼多多索赔43万元的当事人“洋洋要活下去”证实,张晋芳、周灿两位律师确实为自己提供法律服务,涉事企业正是拼多多。
虽然律师也判断这场官司99%会输,但他们表示会全力争取那1%的可能。张晋芳、周灿律师指出,问题的关键不是竞业协议本身,而是个别企业过度滥用它。
协议质疑
当事人表示,他们当时只能按照公司要求,在指定时间指定位置签署竞业限制协议。这份协议不能体现签署者的真实意愿,因为是“公司让签,谁能不签” 。这说明协议的签署并非员工自愿、自主的选择。
员工们在进入职场初期,对很多事项缺乏足够的了解和应对能力,只能被动接受公司的安排。这种情况下签署的竞业限制协议,真的能被认为是合法有效的吗?
司法现状
张晋芳、周灿律师的判断与上海同行大致相同。在多数涉及竞业限制的劳动纠纷案件中,法院通常根据协议推定员工属于竞业限制协议的适格主体。劳动者主张“非真实意思表示”,在实践中往往因举证困难,很难得到法院支持。
这就导致员工在这类纠纷中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他们即便觉得自己是被强迫签署协议,也可能因无法提供充分证据而败诉。
高层关注
最高人民法院民一庭庭长陈宜芳接受媒体采访时强调,纠正滥用竞业限制协议等违法行为,平衡劳动者自主择业与市场公平竞争之间的关系,是最高法下一步的工作重点。这表明高层已经注意到这个问题并重视起来。
对于众多受竞业协议滥用之苦的劳动者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好消息,或许能为他们在维权之路上带来一些希望。
案例影响
拼多多滥用竞业限制案,是首个因竞业限制协议进入公众视野的民事案件。它很有可能成为2024年甚至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竞业限制纠纷的标志性案件。
该案件的走向将备受关注,其最终结果不仅会影响这些拼多多前员工的权益,还可能为未来类似案件的处理提供参考,推动相关法律法规和司法实践的完善。
你认为拼多多滥用竞业协议的做法合理吗?如果你是这些前员工之一,你会怎么做? 别忘了点赞和分享本文,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