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销与产品落差大
作为AI圈的从业者,对豆包最直观感受是它营销与产品的巨大落差。字节跳动用做抖音的流量思维做AI,让豆包成了AI界“表面光鲜”角色。看似宣传得全面强大,可实际使用中却是另一番景象。就像在华丽包装下,内里却是不尽人意。
它就像被过度包装的商品,营销势头是顶流级别,可产品质量也就到“青铜段位”。用大量营销预算堆出知名度,但产品本质却没有足够支撑,消费者最终会发现其内在的不足。
功能凑数质量差
豆包不少功能都是凑数的。像“一键生成”的文案,质量之低惊人。让写品牌Slogan,给出的是上世纪80年代土味文案,毫无创意和实用性,这和花钱请个小学生写的效果差不多。
而且很多功能缺乏深度打磨。多模态方面,上传图片生成故事时能把“夕阳下的猫咪”解读成“一只狗在吃火锅”,这种错误实在太低级,说明根本没做好技术层面的基础工作。
智能体定制体验糟
智能体定制功能看着有趣,但实际体验太差。定制“虚拟女友”要手动调整十几项参数,这么高成本最后换来的只是机械重复“今天天气真好”,完全达不到用户预期,简直是费力不讨好。
用户原本是想通过该功能获得有趣、真实的交互体验,可豆包的表现却让用户兴趣全无。这样的功能在市场竞争中,很难获得用户长久的青睐和信任。
功能入口繁杂冗余
豆包的功能入口多到让人眼花缭乱,仿佛是把所有能想到的功能都堆上去了。侧边栏密密麻麻的按钮,但实际80%都用不上。点开“帮我写作”只能生成200字以内的口水话,还不如搜作业帮。
大量无用的功能入口增加了用户操作的复杂性,让用户摸不着头脑。产品在设计时没有考虑用户的实际需求,只是盲目追求功能数量,导致产品的可用性大打折扣。
竞品对比显劣势
和竞品相比,豆包的短板更加明显。ChatGPT无论外界怎么评价,用起来就是强大;DeepSeek的代码生成可直接嵌入生产环境,本地化效果前所未有的好。而豆包功能“为多而多”,缺乏垂直深度。
在市场的检验下,豆包不能为用户带来足够有价值的服务。用户在选择AI产品时,会更倾向于那些能够真正解决问题、提供技术深度的产品。
流量困境待解决
豆包宣称有“1.6亿用户”,但其中有多少是抖音跳转的“僵尸流量”值得怀疑。ADXray监测显示,穿山甲联盟、西瓜视频等是其用户池来源。为冲数据,用预算制造增长幻觉。
打开评论区,满是吐槽。“广告里吹得天花乱坠,用起来还不如Chatgpt3.5” 这样的声音代表了很多用户的感受。靠流量堆起的数据不能代表产品的质量,如何解决流量背后的产品问题是关键。
豆包目前的发展状况,让大家都为字节跳动做AI的前景捏把汗,你认为字节跳动该如何改变豆包现在的困境? 不妨在评论区说说你的想法,还请点赞和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