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语音对讲小众入局
语音对讲这个功能,起初源于自驾游车队的沟通场景,属于极小众需求。但按微信不做小众需求的原则,它却进入张小龙法眼。虽该功能已尽力做到简洁,可存在极大理解和使用门槛,大量用户在百度知道询问如何使用和结束它。
实时对讲难获认可
微信将符合规范的设计用在实时对讲上,但反而成了另类。该功能没能获得用户认可,算是规范向用户低头的典型。微信急于把它下线,应该是在后台数据中发现,它对不适应新交互的用户造成了困扰。
界面规范差异问题
如今微信整体界面和iOS保持一致,可在很多细节方面遵循安卓规范。就像聊天界面置顶对话,安卓是长按,iOS是左滑。这种差异虽在一定程度上适配了不同系统,但也可能让用户在切换使用时产生混淆。
国际化遇阻原因
分析微信国际化失败原因,众人能挑出文化差异、腾讯国际化经验不足等诸多理由。但很大程度要归因于时间。2013年微信真正发力国际化时,Line已诞生2年,WhatsApp诞生4年,BBM诞生8年,对手早就建立起关系链。
海外功能效果不佳
微信在国内靠摇一摇、附近的人等功能实现爆发增长,可同样大招拿到国际市场,两年后统统失效。因为在海外根本摇不到人,附近也没人,这凸显了微信在海外市场开拓中面临的巨大挑战。
马张因素影响发展
先说马化腾无心,2011年8月微信用户3000万时,马化腾还觉得靠微信能赢微博战争,那时腾讯还在押宝腾讯微博,微信国际化不在战略范围,2014年才彻底放弃微博业务。再说张小龙无人,微信1.0团队仅10个人,开发完iOS版现学安卓开发安卓版,塞班用户也不能弃,可见早期资源紧张对微信发展有一定影响。
各位读者,你们觉得微信后续还需要在哪些方面做出改进来避免类似“失败”功能的出现?不妨在评论区分享看法,也请点赞和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