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投入现状
在短剧市场,平台投入方式多样,或是让制片方承制,或是片方制作后与平台分账,但本质都需平台烧钱投入。比如当下的一些新热门短剧,背后都离不开平台的资金支持。不过,平台更希望和片方分账来减轻资金压力,这也说明了平台在成本控制上的考量。
短剧制作特点
相比于电视剧和电影,短剧制作优势明显。50 集以内的微短剧拍摄周期基本能控制在 10 天以内,总制作成本大多在 50 万元上下。这使得短剧能快速产出,像一些低成本的校园短剧,可能 10 天就能完成拍摄,然后快速上线播出。
直播电商结合
直播电商与短剧结合是一种新玩法。短剧账号可先积累人气,再进行直播带货。但这投入成本相对较高,且和其他短视频账号变现方式差异不大。例如一些短剧账号在积累一定粉丝后直播带货,但效果却未达预期,投入产出不成正比。
红人发展困境
虽然短剧发展三年来热度不减,但能一直维持热度的红人并不多。靠短剧吸粉涨粉容易,若无新内容,掉粉也快。一些短剧红人一开始粉丝增长迅速,但后续作品难有新意,粉丝数量很快下降,难以形成持续影响力。
付费盈利难题
短剧目前多采用免费内容吸粉,临近结局或番外篇收费的模式。如快手上《少夫人又作妖了》,用户看完需花 12.6 元,虽有超 12000 人购买获 5.2 万元收益,但与 50 万的制作成本比,盈利难度大。这说明靠付费盈利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模式借鉴困境
参考网络电影和分账剧,虽有《道士出山》《花间提壶方大厨》等成功案例,但 6 年过去,分账模式在长视频平台仍非主流,靠平台补贴为主。短剧也面临同样尴尬,想靠分账盈利困难重重,想建立正向商业链条仍需探索。
目前短剧行业还处于发展阶段,付费盈利的难题一直存在,大家觉得短剧是该侧重于流量模式,还是应该专注提升内容质量来实现盈利?欢迎大家留言评论,记得点赞和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