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类电商是电商领域中独特的存在,它与大众熟悉的淘宝、京东等电商巨头有着截然不同的商业逻辑。这一差异点就像隐藏的宝藏,值得深入挖掘,同时这也可能是它为何不为很多人所知的原因之一。
低调的二类电商
二类电商在电商界相当低调。它规模有限,不像淘宝、京东那样广为人知。很多普通消费者甚至未听说过这个词。在时间维度上,尽管电商发展多年,但二类电商始终处在不那么显眼的角落。在地点方面,它没有像其他大电商平台那样随处可见的广告宣传。这也导致即使有电商经验的人了解它,那些只有线下经验的厂家更是摸不着头脑,像很多厂家连ROI都不清楚,要进入二类电商更是难上加难。
二类电商的低调还体现在其针对的人群上,它与淘宝、京东指向不同人群。它主要针对下沉市场用户,这些用户在整个电商市场中也像是被一层纱罩着,没有被充分关注到。
拉低网购门槛
二类电商对网购流程进行了改变。淘宝、京东购物时,消费者需要主动搜索加被动推荐。但二类电商简化了这个过程,变成了消费者被动接收购物信息。这一改变降低了网购门槛,使得那些不太熟悉网购的下沉市场用户更容易参与到网购中来。在某些城市的社区中,就有不少中老年人在二类电商的这种模式引导下,开始尝试网购。例如有不少过去只在线下购物的老人,通过二类电商的推送,购买到一些生活用品。
同时,这种模式对于商家来说也是一种新的机遇,只需把商品信息推送给目标用户,不需要等待顾客的主动搜索。但这也意味着竞争可能更加激烈,因为大家都在争取有限的用户注意力。
新兴岗位
二类电商催生了很多新岗位。在这个行业的发展进程中,选品数据监控平台、信息流广告优化师、二类电商培训师等岗位如雨后春笋般出现。郑明所处的行业中就见证了这一现象。例如选品数据监控平台的工作人员需要每天盯着大量的商品销售数据,来判断哪些商品有潜力。这些岗位的出现给很多人带来了新的就业机会,在电商行业就业形势竞争激烈的当下,无疑是一股新的力量。
而且这些岗位之间相互关联,共同推动二类电商的发展。培训师为新入行的商家和工作人员提供知识,优化师则能提升广告效果,让商品更好地呈现在消费者面前。
商家的投入与收成
商家在二类电商的投入和收成差异很大。大商家一年投放广告可能上亿。像郑明说的那样,大商家规模大、资金雄厚,愿意投入大量资金。然而像张音音这样的中型商家,可能面临困境。投入数月,却毫无收成。通常商家会尝试两个月左右,若不通就放弃。这个时间周期反映了二类电商的风险挑战。
并且在成本方面,不同规模的商家成本也有很大差别。以快递成本为例,新玩家发快递在10 - 12元,而大商家因为发货量能把成本压到4元。这一差距影响着商家的利润,使中小商家在二类电商中处于相对劣势。
运营中的问题
商家在二类电商运营时会遇到不少问题。张音音这样依托自己工厂的商家虽有稳定供应链,但会受品类限制和测款成本的困扰。像她的例子,日产上万副眼镜,但品类局限导致运营困难。在二类电商里,对品的把握不足和运营能力欠缺成为张音音这类商家与大商家的差距所在。
店铺运营还涉及到封号和降权风险。多个账户能带来流量优势的同时,也是商家规避风险的方式。例如店铺评分降低会有严重后果,这种运营规则让商家必须在遵守规则和拓展业务间找到平衡。
消费者的困扰
消费者在二类电商购物也会有困扰。在退货方面,像张音音遇到的那样,退回的货和寄出的不同却无法处理。而且在产品广告上,同类产品广告相似无法辨别质量差异,消费者只能选价格低的。这对消费者权益保障存在挑战。同时,二类电商面对的下沉市场消费者,虽然物流用的是顺丰和京东这种顶配,但随着消费者经验增加,他们会寻求更优质的电商平台。
你是否认为二类电商未来有改进的可能从而在电商领域持久发展?希望大家能在评论里分享看法,也欢迎点赞和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