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11向来是消费者期待低价购物的好时机,而今年电商平台却不再死磕“绝对低价”了,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转变,背后隐藏着众多因素,值得我们去深入探究。
消费分层被推进
从电商平台公布的大促玩法和优惠举措能看出消费分层在被推进。以前大家一想到双11就是各种低价商品。现在,情况有了不同。消费者发现,虽然叠加各种优惠还是会有便宜的东西,但是没有哪个平台有绝对的低价优势。每个客户群体的消费能力和需求是不一样的,现在电商开始重视这种区别对待。比如说高净值人群,电商平台开始通过会员定向补贴的方式来挖掘他们消费升级的购物场景,这有助于新品牌、新产品等的增长。
在实际的市场中,不同收入阶层的消费者购买习惯有很大差别。高收入人群可能更注重品质、新品类,而不是单纯的低价。这种消费分层,让电商平台在制定策略时有了新的考量。
电商平台策略转变
淘宝在618后就弱化了绝对低价战略。像搜索权重分配体系从之前的倾向低价改为按GMV分配。过去低价能带来高DAC(数据获取成本),但现在这种模式在改变。其他电商平台也是如此。京东对商家有着各种补贴方式,如厂货百亿补贴等,给商家带来千亿级新流量。它还对小微商家和销售达一定数额的商家提出了增长目标。这些政策都没有把重点放在绝对低价上。
电商平台经历了多年的低价竞争,商家之间因为低价而竞争压力过大,运营成本高、效率低的商家被淘汰。所以电商平台要调整策略,从只注重低价转变为扶持商家多样化发展。
商家扶持政策成为趋势
各电商平台在今年双11纷纷推出商家扶持政策。经过调研,预售对商家生意很重要,能够带来增量机会。就像谌伟业说的,如果某些策略没有解决问题,就要用新的方法解决。京东为商家提供多种补贴和奖励。这是因为过去的低价竞争让商家压力太大,现在要重建商家良性竞争的机制。
就拿一些小型的电商商家来说,以前可能被低价竞争压得喘不过气来。现在平台给予流量等扶持,就有了更好的发展空间,有机会实现销售额的增长。
消费者关注减少
现在很多消费者对双11的关注并没有往日那么高。多位受访消费者表示,目前没有想买的东西就没太在意双11的开启时间。现在消费者也越来越理性,不是单纯被低价吸引。以前只要提到双11就兴奋地等着抢购便宜货,现在却需要有真正的需求才会去关注。
在家庭中这种现象也比较普遍。像一些家庭主妇,过去双11恨不得零点就开始抢购。现在也是觉得没需要就不关注。
补贴与平衡
平台在减少商家卷低价压力的同时,还加大了对平台和直播间等渠道的补贴力度。一方面电商权益成为平台标配,像在服务好会员群体等方面要投入预算。如天猫在家电方面,有政府补贴叠加天猫优惠,让家电到手价大幅下降。同时也有电商平台表示看到在一些互联互通动作之后,用户在不断增长。
这样做既能让商家有较好的经营环境,又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消费者对低价的需求。补贴的产品和渠道多了,消费者依然可能以较实惠的价格买到商品。
双11增长还需观望
因为有预售情况,双11的快递高峰还没到来,双11能给电商行业带来的增长还有待观察。宏观来看,电商行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这种新的发展趋势是否能带来销售额的持续增长是个问号。
一些电商研究数据显示,之前双11各个年份的增长幅度不同。今年的新情况可能会影响增长的结果。
你如何看待今年双11电商平台的这些新变化?欢迎大家来评论点赞和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