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下社会,你发个朋友圈,一张照片或者一条状态,朋友点赞能给你带来即时满足感。很多人对点赞数量特别在意,为了得到更多赞,在修图和文案上费尽心思,甚至去总结点赞多的规律,这背后反映出人们对这种“点赞”认可的上瘾。
点赞带来的上瘾
有时候人们发东西并非单纯分享快乐,而是寻求认可。在这个过程中,点赞量成了一种衡量标准。例如在一些旅游景点,很多人会先精心修图才发朋友圈,就希望获得更多赞。而且当发现了某种内容容易得到较多赞时,就会不断重复炮制此类内容。这种对认可的渴望,让很多人沉浸在点赞数的增减中。如果一天下来点赞寥寥,可能还会有些失落。
点赞的便捷性也促使人们更加在意它。不需要对方打一个字,只需轻轻一点,这种低成本的互动方式让人们更渴望更多这样的互动。这在社交软件使用非常普遍的今天表现得更为明显。
产品设计的上瘾诱导
像游戏超级玛丽开场设计优秀,兼顾教学与让玩家感觉没被教的错觉,很多产品都有这样精心设计的上瘾元素。拿网剧来说,每集结尾设置悬念,观众为了解除这种未完成的紧张感,会迫不及待追剧。就好比很多人熬夜也要看完悬疑剧,就是受这种机制的影响。
俄罗斯方块这样的游戏,难度逐渐增加,玩家会处于不断挑战难关、享受进步的心流体验。这种永远都有新挑战的情况,使得玩家不断投入时间,就像被无形的力量控制了一样离不开。
脑生理与上瘾
人类大脑存在快感中枢,这是上瘾的生理基础。因为这个中枢的存在,那些产品设计的上瘾套路才能得逞。游戏公司和网络公司精心设计的吸引点,恰好刺激了脑内快感中枢。例如一些网络游戏,色彩绚丽的画面,即时的奖励反馈等,这些刺激沿着神经系统传递,最终作用在快感中枢上,让玩家沉浸其中。
而这种基于生理机制的上瘾,往往难以自控。科学研究表明,特定人群由于年轻容易受到这种影响,像10 - 15岁每天玩3小时以上游戏的孩子,生活满意度低,缺乏同理心和情绪管理能力。
成瘾与人际交往
智能手机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人际交流。很多时候人们坐在一起,却是各自玩手机。比如家庭聚会时,年轻人往往都在刷手机,而忽略了和家人的聊天互动。不少人在人际交往中存在问题,转向网络寻求满足。像对色情内容的依赖,体现有的人缺乏建立真实亲密关系的能力,转而在虚拟内容中寻找慰藉。
长期沉迷手机娱乐内容的人,往往对周围的人和事变得冷漠。例如看剧成瘾者,一天除了看剧什么都不做,等看完剧后会有巨大的空虚感,这是因为他们忽略了现实人际交往带来的充实感。
摆脱上瘾的方法
看剧的时候可以采用一些小技巧,比如看完一集后只看接下来一集的前5分钟,打破连贯追剧的想法。“厌恶疗法”也是种方法,比如想戒烟就将抽烟行为与某种不愉快场景联系起来。从根本上来说,一开始就不给上瘾产品诱惑自己的机会是最好的。例如规定自己每天玩耍手机的时间,不去开启某些容易上瘾的游戏和节目。
还可以培养更多的线下兴趣爱好,像爬山、读书俱乐部等。通过这些方式分散对网络产品的注意力,融入实际的人际互动中。
面对未来的上瘾担忧
随着科技发展,像VR眼镜等新型设备会不断涌现。当这些产品进入大众生活,它们可能比现有的手机、游戏、网剧等更具成瘾性。未来人们可能更难将自己从虚拟世界中拉回现实。就如从书本君的担忧出发,如果所有人都被VR眼镜吸引,人们对现实世界的连接感也许会越来越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