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商业的舞台上,每一次企业内部的重大调整总是能引发诸多关注。阿里妈妈近年来部门战略的频繁调整、高层的频繁更替,背后有着复杂的缘由,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寻的话题。
阿里妈妈的核心角色
阿里妈妈作为淘宝流量变现的主要渠道,是阿里集团的重要收入来源。它承担着为平台商家提供广告及营销服务的使命。早在多年前它就诞生并逐渐发展,如2012年后重启时推出了Tanx、达摩盘等创新产品。这些产品的推出不仅体现了阿里妈妈的创新能力,也为它巩固在集团内的地位提供了助力。它就像阿里商业帝国的一块重要拼图,缺之不可,对整个阿里生态有着深远的意义。在阿里集团这样庞大的商业体系里,众多商家依靠阿里妈妈的服务来推广产品,阿里妈妈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举足轻重。
走出淘宝再回归的战略周折
张勇在2015年强调阿里妈妈应走出淘宝,服务更广阔范畴,这是阿里妈妈战略的一次重大转变。目的是从“内循环部门”转变为“全商业领域的服务者”。然而这一战略并没有一直坚持下去。五年之后,阿里妈妈再度回归淘宝体系。从当初走出淘宝到再次回归,这一过程背后是市场环境的变化以及阿里内部对流量运营策略的重新思考。当初走出可能是看到了淘外更广阔市场的潜力,回归则可能是意识到淘宝内部流量变现还有很大挖掘空间。
频繁换帅下的业务发展
阿里妈妈在最近五年五次换帅。从汪华到张勇,再到朱顺炎、董本洪,而后张忆芬和蒋凡先后接手。每一任负责人都对阿里妈妈有着不同的规划和期望。比如张忆芬主张帮助商家专注消费者运营,进一步推动全链路营销平台。不同领导风格和策略的交替更换,给阿里妈妈的业务发展带来不同的走向。虽然每一位管理者都在自己任期内努力推动阿里妈妈向前发展,但频繁换帅也可能会带来业务连贯性上的问题。
内部协同的必要性
一位二级市场投资人认为,在阿里讲究协同的大背景下,淘宝天猫和阿里妈妈交由一个人管,可以减少天猫淘宝和阿里妈妈在跨部门合作中的内耗,实现淘内流量变现的最大化。如今阿里妈妈回归到淘宝体系内,内部协同合作的效率得到更多关注。在如今竞争激烈的电商市场,内部协同高效与否影响着整个阿里电商业务的竞争力。如果各个部门之间有良好的协同,可以节约资源,高效利用流量,更好地服务商家和消费者。
外部竞争压力的影响
当我们把视野放到外部时,抖音和快手等对手崛起,它们带来了巨大的流量。每天打开抖音的人超过4亿、快手超过3亿,并且它们的流量相对电商平台阿里更为便宜。这对阿里妈妈的业务产生了冲击。在面对这种外部竞争压力时,阿里妈妈回归淘宝体系,专注淘宝内的电商卖家,也是应对外部挑战的一种方式。阿里需要集中资源巩固自己的主要阵地,提升自己在电商广告市场的竞争力。
张忆芬的离职与未来不确定性
张忆芬称将用三年时间对阿里的广告业务,也就是阿里妈妈进行策略升级,然而她仅任职一年多就提前离职。她的离职给阿里妈妈的改革之路增加了不确定因素。原本她可能有着一系列的长期规划,但无法继续推进。现在随着阿里妈妈回归淘宝体系,后续的发展方向仍然有待进一步观察。新的管理团队能否在当前竞争激烈、内部需要重新整合的情况下,带领阿里妈妈继续保持它在集团内重要收入来源的地位,这是一个未知数。
你们觉得阿里妈妈在未来能否适应新的市场和内部环境的变化?希望大家点赞和分享并在评论区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