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多多如今市值攀升,创始人黄铮身价上涨。但比起这些,我更关心这个“3亿人都在拼”的APP怎样影响我们生活。有人说拼多多上能淘到宝,可从我的调研来看,它的低价似乎也带来不少隐患。
拼多多大数据下的用户特征
拼多多有自己的用户画像,企鹅智酷发布报告显示其用户更多为女性、更追求折扣并且学历更低。这些用户把价格划算放首位,消费公平更多源于对低品质的接受。这反映出拼多多通过低价吸引特定消费群体的策略很明显,这些用户也形成了一种特定的拼多多消费文化。在一些实例中,比如有消费者觉得只要价格低就好,不抱过高品质期望。这其实是很值得探讨的消费心理。在当前消费市场中,这种心理是如何形成的,和拼多多提供的低价策略不无关系。
品质问题频发
拼多多上品质问题不少,像我分享的1分钱拼王老吉,就被同学提醒可能有假,比如收到“工老吉”或者蓝罐王老吉。家人也提醒我网购别上拼多多怕有假货。我了解到不少人有类似购物失败经历。还有9.9元的电动牙刷是残次品,这样的例子绝对不是个例。这使得很多人对在拼多多购买商品的品质持怀疑态度。有的消费者甚至受到严重侵害,如买到像水一样的山寨蓝月亮洗衣液就彻底失望。这种低质量商品的出现对消费者权益损害很大。
不同的消费品类反应的信任度
在拼多多上,不同消费品类的信任度不同。像衣服类,汪姐在上海就会在拼多多买,有些质量行有些不行。但是像牛奶大米这样的食品类,汪姐是不敢买的。这反映出拼多多在某种程度上没有在所有品类上建立起足够信誉。很多消费者对于拼多多上的高价值商品信任度极低。像何美愿意花大价钱买轻奢品,但不会在拼多多上进行这样的消费。这说明拼多多要想拓宽高品质商品的市场还需要做很多努力。
营销方式的争议
拼多多的“砍价免费拿”宣称可靠,但是像何美这样的消费者拉几百人砍价成功后商家却不发货。这样的营销方式看似诱人,实则存在很大漏洞。很多消费者冲着免费的东西或者低价去参与这些活动,最终却失望而归。这种营销模式引起越来越多消费者不满,影响其口碑。比如有的消费者为了砍价拉了很多亲戚朋友,浪费了时间精力,却一无所获,自然就对拼多多产生厌恶情绪。
消费者态度
从实例来看消费者态度也很分明。像刘旭伟所在富春江镇就有居民直接吐槽拼多多是垃圾。我那位住长沙的朋友买了山寨洗衣液后就坚决不再用。而像汪姐和何美这种还算比较宽容的消费者也对拼多多的某些商品品质有所质疑。由此看来,拼多多在消费者心里整体的形象是比较复杂的。一些负面事件很容易让消费者丧失信任,消费者态度也使得拼多多面临改善形象的挑战。
低价背后的隐患
拼多多核心是满足用户占便宜心理而非只是便宜。这样容易让商家为了迎合低价去降低品质,从而产生劣质产品。山寨现象在拼多多比较常见,就像几十元的山寨电饭煲根本不能正常使用,但却在平台泛滥。长期来看这是个恶性循环,消费者会不断流失,一旦大众认为拼多多就是卖劣质货的平台,对拼多多未来发展极为不利。这种隐患如果不解决,拼多多很难长久立足。
最后想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拼多多上购物都有哪些体验?欢迎点赞分享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