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抡博”案件的起诉为诸多主体敲响警钟,这一事件在网络空间引起轩然大波。从粉丝刷流量影响平台到案件办理中的重重挑战,都值得深入探讨。
案件背景
2018年11月22日15时许,新浪微博监测到“星援”App影响自家系统稳定和正常运行而报警。“星援”App由“90后”蔡某开发,这款App专为明星应援。粉丝无需登录新浪微博就能批量转发点赞微博,还无次数限制。像某地的一些粉丝群体,他们为了让自家明星热度更高,借助这个App疯狂刷量。很多粉丝群体管理员通过发布任务在“星援”App内“号召”粉丝集中刷量,严重破坏了微博运营的正常生态。
像这样的刷量行为在网络社交平台中其实早就存在隐患。在其他一些社交平台,也曾出现过类似小软件打擦边球的情况,干扰平台正常数据统计。
办案挑战
这个案件有相当的复杂度,涉及软件编程、反编译等计算机专业知识。对于办案检察官而言,这是极大的挑战。蔡某作为开发者,有计算机专业知识加持,他从专业角度提出辩解,给检察官施加了巨大办案压力。比如在技术上如何准确判定这个App的非法性,如何在复杂交错的计算机技术逻辑中理清头绪,这些都是检察官要克服的难题。
而且当时类似这种涉及新兴网络行为和计算机专业知识的案件较少,缺乏足够的参考范例。检察官只能一步一步深入探究案件涉及的计算机技术原理,以及相关法律法规如何适用等多方面的问题。
辩护意见
2019年11月25日丰台区检察院提起公诉后,庭审阶段辩方提出无罪辩护。辩护理由有不少,例如声称“星援”App与新浪微博服务器是通信协议的交互行为而非侵入行为,还称蔡某使用的技术具有合法性,UA值限制、关闭微博登录保护、切换IP事项不是App具有的避开或者突破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措施的功能,又说App属于自动化操作,转发结果与使用微博客户端没有区别。
这些辩护意见看似有理有据。律所在很多案件中都会从各自的角度挖掘出有利于己方的论点。对于这些观点,检查官必须要深入剖析和精准反驳才行。
公诉方回应
公诉检察官出庭冷静应对,现场展示“星援”App的功能原理和新浪微博的系统保护措施。检察官准确指出侵入的本质在于未经授权。蔡某通过反编译手段获取新浪微博服务器与客户端之间的数据格式从而开发出App,让用户不登微博就能转发微博博文,这显然侵犯了权益。
并且微梦创科公司既未授权蔡某开发,也不同意与“星援”App关联,更不同意绕过微博客户端使用其他未授权软件登录微博并实现其功能。另外,“星援”App要求用户关闭微博保护登录账号,避开了微博账号的安全保护措施。检察官的这些回应有理有力。在其他案件的庭审过程中这种依据事实和法律准确反驳辩护意见的做法也是值得借鉴的。
平台漏洞
在案件办理中发现微梦创科公司存在技术防护措施方面的漏洞。这是社交平台在发展过程中因技术更新、业务发展而可能忽略的地方。例如随着平台功能不断增加,一些防护措施没能同步优化。好在公司收到检察建议书后认可建议内容,迅速完善技术防护措施和安全规划战略。
这也提醒其他类似的网络平台公司,在追求业务拓展和功能创新的同时,千万不能忽视网络安全防护,需要定期查漏补缺。
警示意义
这一案件对多方都是警醒。对于粉丝来说,盲目刷流量的行为不可取,这是对网络环境公平性的破坏。对软件公司而言,不能开发类似破坏其他平台正常运营的软件。像之前有一些小软件公司看到“星援”App暂时获利就想模仿这种模式,这个案件告诉他们这必然会受到惩处。平台方面,要不断强化安全防护,不然就可能遭受类似的数据干扰和恶意刷量。
这个案件就像一个标杆矗立在那里,那么你觉得在网络环境治理方面还有哪些工作需要深入开展?希望读者积极评论点赞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