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电商平台的低价竞争如同一场激烈的战争,平台和商家为了抢夺用户和成交,拼价格拼到不赚钱也要“卷”,这成了消费者受益但商家苦不堪言的局面。
抖音的低价策略转变
抖音年初时还把“价格力”作为首要战略任务。像618前夕上线的“找好价”,让低价商品得到流量倾斜。然而7月23日却调整经营目标,不再把“价格力”放在首位,而转为关注GMV。商家也发现抖店后台比价标签消失。这意味着抖音的电商运营思维有了很大转变,从之前单纯追求低价成交到重视整体营收规模。这背后可能是由于长期低价竞争,使得商家的生存空间被压缩,盈利艰难。
抖音的这种转变是有依据的。之前低价竞争虽然吸引了很多用户,但商家为了实现低价可能会降低商品品质或者减少售后服务投入等。长久来看,对于平台的用户体验是不利的,所以将重点重新调整到GMV更利于平台的长远发展。
淘宝的低价策略调整
淘宝算是最早对低价策略做出调整的平台之一。此前通过推出红包、百亿补贴等一系列措施大力扶持低价商品。但随着运营的实践发现,单纯追求低价带来的高订单量存在很多弊端。
比如低价导致商家可能为了保持盈利而选择一些质量稍次的货源,影响消费者的体验。所以淘宝在获得一定成效后,转变为关注GMV和平均消费金额,将低价策略变得更有针对性,避免无限制的低价竞争对整个电商生态带来的负面影响。
京东美团的低价加深
与抖音和淘宝不同,京东和美团则在不断加深低价策略。就像美团外卖启动的“省钱版”灰度测试。对于消费者来说,美团的举措能降低生活成本。京东的“京东超级18”也是如此,18元就能买到超值的爆款产品。
京东和美团在这个阶段加深低价策略是与它们的发展阶段有关的。京东以3C产品出名,在电商大战里需要开辟更多元的业务。美团在外卖业务成熟后,想通过价格吸引更多广泛消费场景的用户,比如拓展非餐饮外卖领域等。
商家的处境与心声
在低价竞争下,商家的处境一直比较艰难。以抖音和淘宝的低价策略为例,大量商家在平台追求低价时,为了生存只能不断降低自己的利润。比如某类商品原本成本10元,正常售价20元,在低价竞争下只能卖12元。
长此以往,商家赚不到钱就无法为消费者提供优质的售后,例如商品退换货不及时等。而且商家也没有足够资金投入新品研发等,这也反过来影响了消费者的消费体验。商家在各个社交平台的吐槽也证明,低价竞争到最后对于整个电商生态来说是不可持续的。
消费者的影响
起初消费者从低价竞争中获得不少好处,比如能购买到性价比超高的商品。但是随着低价带来的负面效应,消费者的体验也受到伤害。例如一些低价商品到货后发现质量有问题但是售后难以解决。
在淘宝和抖音调整策略,京东和美团加深低价策略后,消费者面对的将是更加多元的商品价格服务体系。随着淘宝和抖音向GMV侧重,消费者可能在中高端商品上能得到更完善的服务。京东和美团的低价加深也会让消费者在性价比上有更多的选择。
电商平台竞争格局的动态变化
从目前情况来看,淘宝、抖音与京东、美团形成不同的走向。这并不矛盾,只是依据各自平台发展阶段和生态需求所做出的调整。在市场竞争这个大格局下,每个平台都需要在吸引用户、保障商家利益之间找到平衡。
未来,电商平台的这种竞争格局依然会动态变化。京东和美团继续低价发展一段后也可能会调整,淘宝和抖音在强调GMV时也不会放弃性价比的部分优势。
你如何看待电商平台这种低价策略的反向走向?欢迎点赞、分享和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