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假转账欺诈横行,互联网灰黑软件已然成为诈骗滋生的温床。近期广西、重庆等地频发利用虚假微信转账欺诈商铺案件,背后的灰黑软件产业链浮出水面,令人触目惊心。
虚假截图软件泛滥
如今在各类应用市场,大量“支付界面生成器”这样的灰黑软件肆意存在。像“万能微商截图王”等多款软件,能将微信对话、微信支付截图、支付宝交易截图、淘宝订单截图等随意造假。一些软件开发者还向用户收取“会员费”,让其不限次数制作假截图,为欺诈者大开方便之门。比如部分不法分子就用这些假截图来欺骗商家实施诈骗。
虚拟定位功能作恶
灰黑软件甚至开发出基于微信平台的“全球虚拟定位添加附近人”功能。可以把手机定位到任意地方,自动抓取周围用户 ID 信息并发送好友申请指令。这使得一些别有用心的人能轻松扩大虚假社交范围,为后续的诈骗等违法活动做准备,严重扰乱了社交秩序。
抢购助手软件贩卖
记者在闲鱼、淘宝等网站发现,有商家出售多款抢购助手软件,声称能增加购物时的抢购几率。这些软件看似是帮助用户在抢购中占得先机,实则严重破坏了市场的公平竞争环境,让正常抢购的消费者处于劣势,也可能滋生其他类型的违规行为。
产业链生态化形成
经过多年发展,相关恶意软件牵连的灰黑产业已规模化、生态化,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上游供给“攻击物料”,包括身份信息、IP、账号等网络资源;下游团伙利用渠道资源,辅助变现及洗钱。一些团伙软件制作者研发微信外挂软件,通过销售授权码和收取代理费获利;微信号商利用外挂批量注册、养号、卖号,最终用于诈骗等犯罪活动。
法律监管存在短板
目前,法律没有明确禁止使用“助手”类软件。这让很多灰黑软件在法律边缘游走,难以有效打击。广州某知名直播软件公司虽能用平台规则限制部分用户账号,但无法阻止此类软件在其他平台使用。而且多地监管部门也面临隐蔽、跨地域、侵权内容易删改、证据不易固定等打击难点。
多方合力协同治理
专家建议,公众要注意识别这类软件的法律风险,提高自身防范意识。软件平台则应主动向文化执法、版权保护等部门提供线索,共同打击非法牟利行为。像腾讯公司将运营相关造假 App 的公司告上法庭,就是积极维护权益的表现。只有多方形成合力,才能有效遏制互联网灰黑软件的乱象。
面对如此猖獗的互联网灰黑软件乱象,你觉得还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来有效整治?觉得本文有用请点赞和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