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平台:矛盾共同体
互联网平台给我们带来了诸多便利,像便捷的社交与丰富娱乐,还让我们拥有多样网络身份。然而,它却以“吸收”用户隐私和社交关系来盈利,逐渐变成控制大家的“超级中心”。比如脸书、推特等,不知不觉中收集大量用户信息。
用户看似在平台自由冲浪,实则被无形操控。平台凭借这些隐私数据精准推送广告,实现盈利目的,而用户自身权益在这个过程中却难以保障,在享受便利与出卖隐私间陷入两难。
黑客攻击:凸显安全脆弱
黑客攻击事件频出,暴露出科技公司网络安全的脆弱。这些公司部分员工对用户账户和数据竟有几乎不受限的控制权,安全漏洞巨大。推特曾发生黑客事件,众多名人账号被黑。
黑客轻易得手,不仅造成用户信息泄露,也让公众对平台安全存疑。这反映出科技公司在安全管控和制度监管方面的严重不足,用户账户面临随时被攻击的风险,网络安全形势严峻。
“去中心化”的初衷
互联网诞生之初,初衷是“去中心化”,让网络通信基础设施能在核武器攻击下幸存。其原理是分散节点、平等互联,避免中心控制受攻击时全盘崩溃,想法很美好。
这种设想为信息传播提供更自由、安全途径,打破权威垄断信息的局面。但随着发展,情况逐渐偏离了原本的设想。
“中心化”的演变
从电子交易和电子宣传到博客发展,分布式发布因需专业知识,使用受限。而社交媒体平台为争夺用户,建立广告业务,不断聚合用户流量形成“中心化”。
一些博客平台被大科技企业收购,导致更多内容控制,偏离过去“去中心化”消除控制的本意。如今,脸书、推特等成为信息传播“超级中心”。
内容控制的难题
当下,科技巨头如何控制用户在中心化网络产生的内容成为关键问题。中心化在线服务成虚假信息和阴谋载体,改变人们参与公共事务的讨论模式。
商业巨头、名流甚至国家领导人使用网络服务,对账号的集中控制危害巨大。推特黑客事件虽未造成严重后果,但降低公众对“中心化”风险的认知,如何平衡内容控制和用户自由成难题。
平台发展困境
尽管多年来脸书、推特等网站常被入侵和威胁,科技企业仍难摆脱对“中心化”的向往。新社交网络虽吸引年轻用户,但都是靠吸引用户流量变现。
用户虽依赖这些平台获取信息、表达观点,但平台故障时将致部分通讯基础设施瘫痪。互联网技术引发的信息战争每天都在发生,不管用户是否意识到,平台在发展中陷入“中心化”的困境。
互联网发展到如今,“去中心化”初衷和“中心化”现实的矛盾愈发明显,那你认为未来互联网能否回归“去中心化”道路?如果喜欢本文,就点赞和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