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号申请现状
目前,微信暂停了机构申请视频号的通道,只允许个人申请。这一举措意味着每个微信用户创作的视频,借助视频号和推荐机制,能随机出现在其他用户面前。这为个人创作者提供了更广阔展示自我的机会,让普通人的作品有了走向大众的可能。
在过去,机构在流量获取等方面可能更有优势,如今限制机构申请,一定程度上平衡了创作者的竞争环境,给个体带来了更多发展空间。
视频号宣传亮点
视频号官方介绍,创作者的内容不仅能被粉丝看到,还可以通过社交和个性化推荐,走出微信好友的小圈子,进入超11亿用户的大舞台。这和微信以往的功能有很大不同,以往朋友圈、看一看等多基于通讯录的亲密社交,如今视频号将社交范围大大拓宽了。
比如,以前我们分享内容可能就只是在熟悉的好友间传播,现在通过视频号,好的内容有机会被更多陌生人看到,这对于创作者来说吸引力巨大,可能带来更多关注和流量。
微信私域流量现状
近几年,私域流量概念颇为流行,在中国网民社交产品使用现状下,基本可将其理解为微信用户的好友池。微信的核心功能,如即时通讯、朋友圈等都是基于亲密社交。这种基于好友的社交模式,让信息传播相对局限,只能在一定的社交圈子里流动。
像是我们发朋友圈,能看到的基本都是好友,很少能被陌生人关注到。私域流量虽然有其优势,但也有一定限制,不能形成大范围的信息传播和交流。
视频号社交关系突破
视频号的设计突破了微信“客厅”设定,让没有好友关系的用户也可交流,为延展弱关系提供可能,在私域流量基础上加了打造公域流量“广场”的伏笔。以往微信的社交强关系基因,使得朋友圈、在看内容等局限于社交关系链,有明显圈层局限。
而视频号打破了这种局限,例如一个创作者的视频可能被完全不认识的人看到并点赞评论,这就开启了不同圈层之间的交流,让信息传播更广泛。
微信与微博的对比
微信虽是超级APP,但在信息传播上存在局限,信息多受限于圈层,如同一个个被社交关系切割的孤岛。而微博是所有人可一起交流、发表观点的大广场,人们能看到各种各样的话题和言论,参与到广泛的讨论中。
比如在微博上一个热点事件能迅速引发大量讨论,而在微信里很多信息只是在自己的小圈子里流转,难以形成大规模的舆论场。此前今日头条的微头条、微博的绿洲,都是在社交媒体竞争中的尝试。
视频号的机遇与挑战
微信自带巨大流量和号召力,在内容供给端和消费端更易获得支持,能降低视频号冷启动问题。视频号还打通了公众号、微信支付、小游戏、小程序等,充满诱惑力。然而,微信要在一款产品里同时满足强关系和弱关系社交需求,并没有成功案例可循。
用户的强关系和弱关系需求在一定程度上是互斥的,比如微信用户可能不想让好友知道自己在微博上关注的人。但视频号突破私域的逻辑不会轻易改变,不然它就和朋友圈没太大区别了。
你觉得微信视频号能成功打造出公域流量“广场”,挑战微博吗?不妨点赞、分享本文,并在评论区说出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