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如今直播带货火热的背后,隐藏着诸多不为人知的问题,究竟主播、运营方和消费者在其中各面临着怎样的状况?让我们一起来揭开其中的真相。
选品决策
业内人士小松表示,在直播带货中,选品大多不取决于主播。媒体公司、经纪公司或运营服务商才是拍板者。主播往往对产品接触甚少,常见的情况是上午看货,下午就开播推销,很难深入了解产品特性和质量。
比如一些小主播,他们只能服从安排,没时间对产品做详尽考察。这就导致在直播时,他们可能无法专业、准确地介绍商品,给消费者传递的信息也大打折扣。有的主播甚至对产品性能都表述不清,降低了直播带货的质量。
多方合作
实际操作里,“运营服务商”为完成和企业约定的销售数据,会找多位明星、主播带货。同一产品可能在不同直播间同时出现。如此大规模合作,看似增加了销售渠道,但也可能导致产品质量管控出现问题。
这些“运营服务商”更关注销售数量,有时会忽视产品适配性和主播专业性。大量主播同时推销,容易引发市场混乱。有的主播和产品风格不搭,生硬推销,影响消费者的购买体验。
售后困境
消费者购买到质量有问题的产品后,维权困难。许多平台客服入口直接连到品牌商,很难联系上带货主播。主播不是责任方,平台处理问题时一般也只联系品牌。
小松指出,消费者即使想反馈问题,也难以找到源头。这让消费者处于弱势地位,购买商品时提心吊胆。比如买到有质量问题的电子产品,不知找谁解决,影响消费信心。
利润质疑
作为从业者,小松从不购买直播电商中廉价福利品以外的商品,特别是大牌商品。他认为正经产品难以支撑直播中宣传的利润率。一些所谓的低价大牌商品,质量很可能存疑。
小松和主播团队合作时,对方迫切想要低价“利润款”产品。他最后提供的利润率仅5%的笔记本电脑,对方连如此低的利润都能接受,让人对商品利润计算是否合理产生怀疑。
明星带货特色
李伟龙分析,明星在直播带货中有一定优势,主要体现在留存和转化上。不过明星带货效果因人而异,有的团队运作得当,能提升直播间留人能力,但也有明星不懂话术,留不住观众。
对于品牌方来说,已在带货领域有成绩的明星,诉求是冲销售;有正面影响力但不擅长带货的明星,品牌希望借助其背书加持品牌。所以明星带货要根据自身特点和品牌需求匹配。
行业前景思考
小松发现近两年来,直播平台在限制头部主播,重新分配流量。主播们觉得流量下滑,而在他看来,这是平台收回原本给予的流量。
赋闲在家时,他复盘从业经历,认为目前直播电商并非可持续生态。直播电商是否只要能靠流量出货就是正路,值得商榷。整个行业需要重新审视规则和发展方向。
大家觉得直播电商该如何改进,才能更健康地发展?不妨点个赞、分享文章,并在评论区说说你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