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晚作为全球华人共享的文化盛宴,为互联网企业创造了千载难逢的营销契机。在过去十年间,春晚红包历经了爆发、鼎盛与平稳的演变历程。
微信首秀辉煌
2015年春节堪称互联网红包的转折点。微信以5亿红包投入开启“摇一摇”玩法,两天绑定2亿张银行卡。要知道,支付宝奋斗10年才有的成绩,微信在春晚两天内就完成了。三个月内,微信支付用户飙升到3亿。这场战役为春晚开启了互联网时代,也为后来者树立了榜样。
巨头逐鹿开场
此后,春晚红包成了互联网企业的必争之地。2018年,淘宝接过红包接力棒。当时淘宝在推进品牌与消费双升级战略,但在下沉市场,拼多多这匹黑马正快速崛起。淘宝借春晚红包,也是在巩固市场地位,维持用户增长。
快手背水一战
2020年,快手成为春晚独家互动伙伴,拿出10亿现金红包。当时快手面临着抖音后来居上的巨大压力。抖音7月宣布达成3.2亿日活,可直到年底,快手还在2亿日活徘徊。快手期望借春晚能突破3亿日活,打响这场“K3战役”。
流量数据验证
国金研究创新中心数据显示,“红包大战”让各大APP收获颇丰。腾讯的微信和QQ、阿里的支付宝和微博,还有头条系和快手等,在除夕前预热阶段,DAU逐步上升。春晚红包给这些平台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热度与流量。
投入产出之思
然而,投入与产出并非总是成正比。以百度为例,2019年投入近20亿红包,春晚期间APP日活冲上3亿,新增破亿,但除夕过后,7日内新用户留存率仅2%。越来越多企业思考春晚投入的ROI,重新考量这种大规模营销的效益。
行业回归理性
在大厂“降本增效”的大背景下,春晚红包合作价格飞涨却难觅接盘者。极客公园统计,2023年抖音春节红包从20亿减到4亿。企业不再盲目砸钱,开始回归理性,重视营销的实际效果和用户留存。
你觉得未来春晚红包还会成为互联网企业的营销必选项吗?快来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也别忘了点赞和分享这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