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保监会28日的风险提示让大众开始关注金融直播营销中的诸多风险,这背后是许多消费者面临潜在权益侵害的可能。涉及金融产品的直播营销,稍不注意就可能让消费者陷入各种陷阱,一不小心就损失惨重。
主体资质混乱风险
在金融直播营销中,主体混乱是个大问题。很多地方的直播营销,主体根本不明确。比如某些地区打着金融旗号的直播,表面看起来正规,但实际操作中主体不具资质的情况屡屡发生。这容易给不法分子可乘之机,隐藏诈骗风险。消费者很难辨别,使得他们成为诈骗的潜在对象。这就需要提高公众的警惕性,要求金融直播营销必须明确主体资质。监管部门也应加大打击力度,在全国范围内排查无证或者资质不全的直播营销主体。
现在市场上各类直播众多,由于金融直播营销的诱人回报承诺,让很多消费者降低了防备。而那些主体资质混乱的直播,却依旧在瞄准单纯的消费者,这种现状必须改变。
非法集资风险
有直播平台承诺高额收益还能随时提现来吸引用户充值,这已经有非法集资的嫌疑了。就像之前某地的一个直播平台,吸引了大量的当地百姓参与,他们不了解背后的风险,只看到诱人的收益。这种以高额回报为诱饵的行为可能让消费者血本无归。而且很多平台在推广的时候,没有相关的合法手续或者资质。消费者被这种高收益冲昏头脑,容易冲动投入资金。金融监管部门要对这样的平台进行严格审查,确保他们不存在非法集资的风险操作。
另外,消费者自己也要理性看待这类承诺,当遇到收益过高超过正常水平的时候,一定要及时远离,不能被一时的利益所迷惑,保护自己的钱财安全。
信息设置混乱风险
部分直播平台信息设置混乱,这在很多城市都有发生。像在一些二线城市的直播平台上,展示分期和借贷产品时,实际提供者不清晰。平台用户在直播氛围下容易冲动消费。很多消费者本就金融知识匮乏,面对这些混乱的信息无法做出正确判断。直播平台有责任把信息透明化,不能误导消费者。并且监管机构要监督直播平台规范信息设置,要把重要的金融产品提供者等信息清楚展示。
消费者如果计划在直播平台购买金融产品,应该要求平台提供完整的信息,不盲目相信优惠或者低门槛等宣传内容,要多方面考察,避免上当受骗。
销售误导风险
金融直播营销往往存在销售误导。有些广告用日利息强调借款低成本,实则综合年化利率很高。在一些直播推销借款产品的场景中,消费者因为不懂这种计算方式,就可能误以为借款成本低而借款。保险产品直播营销中也存在只比价不介绍保险责任等误导行为。像一些小的保险平台直播,为了吸引眼球,故意隐瞒重要信息,这让消费者误解产品内容。直播营销人员应该被要求准确披露金融产品的关键信息。
消费者要学会识别销售误导内容,比如对于借款的息费和保险条款等内容,如果直播介绍不清,要及时要求详细解释,不然很容易掉进陷阱。
信息披露风险
直播场景下金融营销容易信息披露不足。很多时候因直播时间有限或者观众中途观看等原因导致信息获取不全。以一些热门金融产品的直播为例,在短短几个小时内没办法详细介绍息费标准、保险责任等所有信息。消费者在这种情况下往往是懵的。直播营销方应该改进方式,比如可以在直播间准备完整的信息文件供观众随时查看。
作为消费者要充分意识到这种不足,不要因为直播的热度就盲目购买产品,可以在直播结束后自己去了解完整信息后再决定。
风险承受能力不符风险
金融产品需要根据风险承受能力推介,但直播带货难以满足。像是针对一些老年消费者群体,他们风险承受能力较低,但直播营销往往是散弹打鸟似的推广,根本无法确定他们是否适合产品。直播不可能像线下销售那样对每个消费者进行风险评估。这种情况下消费者可能买到不适合自己的产品。直播平台要考虑到如何尽量解决这个问题,比如可能设置风险评估模块。
消费者也要意识到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并在购买产品时多考虑自己的实际情况,避免购买到不合适的产品。
你在观看金融直播营销时,是否会注意到这些风险?希望你点赞、分享本文,也欢迎在评论区说说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