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行业近年来发展迅猛,所谓的高流量和高人气背后,却可能隐藏着惊人的数据造假黑幕。这不是个别现象,而是涉及多方利益的庞大产业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探究其背后的种种乱象。
直播数据造假现象
直播数据造假,早已不是什么秘密。现在打开许多直播间,那看似热闹非凡、人气爆棚的景象,可能很多是假的。就像在一些大促活动期间,有些直播间宣称百万观看量,但实际可能远远达不到。据报道,一些直播间利用特殊手段把真实观看人数无限放大。这种现象在很多电商平台的直播中尤为突出,在北京这样电商直播活跃的城市,可能很多小直播间都在进行数据造假以吸引流量。
这种造假现象,不仅存在于小主播的直播间。还有些已经有一定名气的主播,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或者获取更多商业利益,也加入到数据造假的行列中来。比如一些明星带货直播,号称上亿的销售额可能也存在水分。
数据造假手段多样
数据造假的手段五花八门,人工刷单是比较常见的一种。一些“刷量工会”雇佣很多人,像是在某些三四线城市,一个刷量工会能召集数百人。这些人会按照预定的任务对直播间进行点赞、评论等操作。还有就是利用软件平台,只要导入账号,在直播时就能自动产生留言评论。
另外,利用外挂技术抓取平台用户账号进行刷数据也很常见。不少用户发现自己的账号莫名点赞了一些直播内容,很多时候就是被盗用用于这种数据造假了。这种手段在年轻群体使用较多的社交平台直播中更常见,因为这些平台的年轻用户账号安全意识较低,容易被钻空子。
黑色产业链条
国内的数据造假形成的黑色产业链非常庞大。从源头到终端,都有各种利益相关者参与。位于顶端的可能是一些软件开发者,他们制作刷量软件非法获利。例如,曾经有查获的案例,一个小型软件团队制作刷量软件卖给刷单者。中间就是刷量工会等组织,他们负责召集人力或者利用软件操作刷量。在末端就是那些需要数据造假的主播或者商家。
这些环节相互关联,就像一个紧密联系的网络。在广东的一些地方,有专门集中做电商直播数据造假的小团体。这已经形成了地方的一种不良风气,严重扰乱了市场的正常秩序。
平台的纵容
很多直播平台对数据造假采取纵容态度,甚至自己参与其中。这背后是商业利益的驱使。平台为了吸引更多的用户和广告商,对一些直播间的造假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比如有平台规定,如果直播间观看人数超过一定数量,就可以获得平台的推荐位。这就使得很多主播为了达到这个条件,不惜造假。
在上海这样的商业发达城市,一些大型直播平台举办活动期间,就可能存在平台和主播勾结造假数据的情况。平台通过调整数据显示,使得直播间看起来人气火爆,这样对平台的广告收益和平台宣传都有好处。
造假难以鉴定
对于数据造假的鉴定并不容易。尽管有一些方法,像分钟级流量监测能够发现一些端倪,如阅读数和评论数的不匹配。但很多时候也难以确切判断流量是否真正由刷单产生。除了像一些特别明显的造假,例如短时间内评论数突然爆增等情况能被发现。第三方监测机构也不能完全判定。
因为在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造假手段也越来越隐蔽,很难确切追查到数据来源。例如有的造假者会利用程序模拟成正常用户的浏览行为,这在技术层面就较难判定。
法律责任与危害
购买虚假流量从法律上看存在很多问题。对于品牌方和赞助商是欺诈行为,就像一个品牌赞助了一场看起来人气爆棚的直播,结果发现数据是假的,白白投入了资金。对平台上的其他主播也是不正当竞争。一些诚实经营的小主播因为不愿意造假,就无法获得平台推荐,而造假的主播却因为虚假流量能获得更多机会。
这种虚假流量营造的繁荣假象,短期内可能看似有好处,但从长远看,损害的是整个直播行业的健康发展。如果消费者发现直播间的人气和好评是假的,就会对直播带货等失去信任,影响整个行业的声誉。
直播数据造假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行业的健康发展,那么作为消费者或者行业从业者,我们到底应该如何应对这种现象?希望大家在评论区分享自己的看法,同时也希望觉得这篇文章有用的朋友点赞和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