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数据造假成风
当下直播市场看似繁荣,实际数据水分很大。众多直播间的热闹景象,不少都依赖虚假流量支撑。据科技日报报道,业内人士指出国内直播数据造假现象普遍,无论是电商、生活服务还是社交媒体平台,数据造假无处不在,直播平台也未能幸免。
在这场造假风潮中,很多直播的所谓高人气都是假的。当我们看到一些直播间人数众多、评论如潮时,可能其中大部分都是虚假制造出来的。这种虚假繁荣不仅欺骗了消费者,也破坏了市场的公平环境。
造假产业链已成型
北京理工大学的闫怀志所长称,国内数据造假已形成完整庞大的黑色产业链。造假手段多样,比如人工刷单走量,“刷量工会”能操控几百到上万的会员进行虚假操作;出售刷量软件,可自动留言评论且能调控频率;利用外挂技术抓取用户账号刷数据,导致很多网友莫名“被买赞”“被买评论”。
这些造假组织分工明确,从数据制造到销售,形成了一条隐秘的利益链条。他们为了利益不择手段,让直播市场的数据真实性大打折扣。许多直播商家为了获得更多流量和关注,不惜花钱购买虚假数据,进一步助长了造假之风。
造假原理与手段
直播数据造假的原理并不复杂,但实施起来却花样百出。人工刷单走量是最直接的方式,雇佣大量人员在直播时进行点赞、评论等操作,模拟真实的观众互动。而软件平台造假则更为高效,提前导入账号和内容,直播时就能自动完成留言评论等任务。
“软件机器人”账号造假也很猖獗,利用“平台业务拓展”的幌子,通过外挂技术抓取账号进行点赞、评论。这些手段使得直播数据可以被随意操控,营造出虚假的繁荣景象,欺骗了观众和商家。2018年就曾曝光过一些专门从事直播刷量的公司,他们拥有先进的软件和庞大的账号资源,能为各种直播提供造假服务。
利益驱使造假严重
虚假流量顽疾难除的背后,是巨大的利益链条在驱动。直播者通过虚假流量吸引眼球,提升个人商业价值,可以获得更多的合作机会和经济利益。刷量平台则靠出售服务获利,一些直播平台为了表面的繁荣数据,也参与到造假当中。
在商业利益面前,很多直播商家丧失了诚信。他们认为只要数据好看,就能吸引更多的客户,却忽略了长期的信誉问题。就像一些小品牌直播,靠造假数据获得了短期的高关注,但很快就因为产品质量和口碑不佳而被市场淘汰。2019年,有调查显示,超过70%的中小直播商家存在数据造假行为。
真假数据难分辨
刷量平台造假通常会留下痕迹,像阅读数与评论数不匹配等问题,通过分钟级流量监测能发现一些明显的造假。但是,对于流量是否由刷单产生,很难做出明确判断。第三方监测机构也只能检测到部分造假行为,对于一些较为隐蔽的造假手段,很难识别。
很多造假组织会不断改进技术,让虚假数据看起来更加真实。他们会模仿真实用户的行为模式,使得数据的真实性更难判断。这对于需要依赖真实数据进行决策的商家和消费者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例如,一些新品牌想通过直播推广产品,但很难分辨直播数据的真假,可能会因此做出错误的合作决策。
造假危害与监管
从法律角度看,购买虚假流量的一方对品牌方、赞助商构成欺诈,对其他主播也是不正当竞争行为。虚假流量营造的繁荣假象,短期内让部分人获利,但最终受伤害的是整个直播市场。消费者会因为被虚假数据误导而购买到不符合预期的商品,从而对直播购物失去信任。
为了整治这种现象,国家在2019年12月发布了相关规定,禁止网络信息内容服务使用者和生产者、平台开展流量造假。但监管难度大,造假组织不断钻空子。造假行为何时能得到彻底遏制?希望大家点赞、分享本文,一起关注直播数据造假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