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行业看似一片繁荣,但背后却可能隐藏着惊人的秘密。当我们抛开一场直播数据的真假不论时,却发现整个直播市场的数据水分已经深得令人咋舌。这一现象成为了行业痛点,也引起大众的广泛关注。
数据造假手段多样
直播间繁荣景象背后有虚假流量支撑。据北理工相关人士介绍,数据造假手段繁多。其一是人工刷单走量,比如刷量工会操控众多会员刷单。2022年某地调查显示,一个小型刷量工会月均刷单量可达数千单。还有靠刷量软件,只要导入账号内容,直播时就能自动刷数据。曾有从业者透露,这种软件在某些灰色渠道很容易获取。
直播中的数据造假还存在利用平台漏洞方式。例如以平台业务拓展为幌子,用外挂技术抓取用户账号进行点赞等操作。在2021年某大型直播平台被曝出这种事件,大量用户发现账号莫名点赞,这就是账号被盗用于刷数据的体现。
造假利益链驱使
国内数据造假形成庞大黑色产业链。在巨大商业利益驱动下,很多直播平台参与其中。直播者想靠虚假流量吸引眼球、伪造商业价值。像一些小网红为了吸引品牌方投资,会购买假流量。在2020年有调查发现近30%的小网红承认有买流量的行为。而平台扩大虚假人数,为的是营造虚假繁荣吸引更多广告和投资。
这种造假背后是一条完整的利益链,从刷量者、造假软件销售者到平台自身等多方获利。以2023年某事件为例,一个刷量平台仅三个月就盈利数十万,可见其中利益巨大。
技术推波助澜
现代信息技术发展让数据造假门槛和成本极低。各种软件和网络技术,让造假变得容易。曾经人工刷量效率低,现在软件机器人账号轻松刷数据。2018年时刷数据还相对不那么容易被大规模操作,随着技术发展,如今在几分钟内就能刷出大量虚假数据。并且由于技术的便利性,造假也变得更难监管,造假者可以利用技术手段逃避监测。
一些直播平台利用技术自行操作人数等数据。有数据显示某些平台可以轻松将一百人的真实观看人数变成几千人,技术手段在其中起了很大的辅助作用。
造假难以监管
对于流量是否为刷单产生很难判断。闫怀志指出,除非明显造假,否则第三方监测机构难以判定。特殊的刷量手段,使得造假痕迹有时候很难察觉。像在一些看似正常的评论和点赞数据中,很难说清哪些是真实的哪些是刷的。
刷量平台游走在监管灰色地带。有些以业务推广等方式掩盖造假行为。2022年对部分涉嫌造假的平台调查时,就因为缺乏足够的证据难以进行严厉打击,这也让造假者更加有机可乘。
法律责任问题
在直播带货中,购买虚假流量一方要承担责任。游云庭指出,这对品牌方和赞助商构成欺诈。比如某品牌2019年投入某网红直播,后来发现数据造假,品牌遭受很大损失。同时对平台其他主播构成不正当竞争,挤占了他人的发展资源。
但是现有法律在监管执行中存在一些困难,对于一些隐蔽的造假难以精确打击,需要不断完善。
最终危害多方
从长远看,虚假流量营造的繁荣假象最终会损害所涉及的各方。直播平台若充斥假数据,那真正优质内容可能被埋没。对于主播来说,靠造假获得一时利益,最终会因缺乏真实价值而被淘汰。比如曾经靠造假红极一时的某些主播,最终因为无真本事而无人问津。对于消费者而言,可能会被虚假繁荣误导,买到质量不好的带货产品。
你是否觉得直播行业的数据造假问题应该被更严厉地打击?欢迎评论点赞和分享本文。